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重阳登高敬老人(2)

时间:2019-11-30 20:57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骆承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这首题名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绝句,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十六岁时所作。此诗真切地写出了当时的重阳登高活动、插茱萸的民俗及诗人与亲友的深厚情谊,历来作为佳句,千年传唱。由这首诗,我们来说重阳节。

  二、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民俗,类似清明节的踏青、郊游。这一民俗汉代就有。据西汉《长安志》载:当时长安城郊有一个小高台,每年重九有很多人登上高台观看长安的景色,故称“登高”。上引曹丕文中言这一天要“享宴高会”,亦即高地相会。《荆楚岁时记》引《续齐谐记》中说起这样一个故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这个传说,实际上是在吹嘘道家的法力。可能当时桓景家中有了点轻微的瘟疫,家人遵俗重阳登高玩耍,得以幸免。于是桓景言于费长房,长房遂顺口诌出这样一个故事。这一说法在民间一直流传,日后相沿成俗。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也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

  唐宋以后,登高风俗不仅具有“登高宴”的性质,而且已成为这一天老幼登山玩耍或游览名胜古迹的一项活动了。历代诗人曾为登高民俗写下很多诗句。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九月登巴陵望洞度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记下了九月九日登高时的景色。诗人孟浩然也有“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天”和“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诗句。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也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记诗人在行军中逢到重阳节,也还想去登高,可见当时登高之俗盛行。登高者包括男女老幼,甚至连生病的人这天也要照例登高。如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诸兄弟作》诗云:“病爱枕席凉,日高眠未辍。兄弟呼我起,今日重阳节。起登西原望,怀抱同一豁……指此齐相勉,良辰且欢悦。”《梦梁录》中曾提到“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两句,这里包括两个故事:

  《古事苑》记:“桓温九日宴寮于(荆州)龙山,(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当时只顾饮宴,风吹孟嘉帽落,嘉不知觉。温顾左右勿言,以观举止。良久,温令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嘉,嘉亦答文甚美。”后来人们把那个地方叫作“落帽台”,至今尚存。唐朝宰相令孤楚和宋朝诗人杨万里在重阳登高,游“落帽台”后,写下了“贵重近臣先绮席,笑谈重事落乌纱”等诗句。

  另一故事见《续晋阳秋》。上记:“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坐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菊盈把。未及,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使就酌。”陶渊明《归去来辞》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即与此有关。

  晋末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方便,曾自造了一种登山的木屐。这种木屐前后均装有铁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这样做,上山、下山均能保持平衡,这说明远在一千五六百年前,我国就已有“登山鞋”了。这种鞋,后世一直流传不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说明唐时也用这种木屐。

  北宋时的《东京梦华录》记宋俗亦云:“九月重阳…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岗、独乐冈等处宴聚。”可见人们对这一风俗很重视。

  登高风俗在全国流行以后,全国各地的名山古刹,多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庙会。《东京梦华录》记重阳节时“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升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梦梁录》记“其日诸寺院设供众僧。顷东都有开宝、仁王寺院设狮子会,诸佛菩萨皆驭狮子,则诸僧亦皆坐狮子上作佛事”,一些名山古刹,更是游人济济,四处香烟缭绕,经声佛号回旋于山谷,善男信女登山拜佛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泰山、九华山、衡山等佛门胜地之处,此风尤盛。明清以来的封建皇帝,不去远处登山,也在故宫御花园里设个重阳登高的假山。

  在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地方,此时正是气候转折的时期。当地俗说:“过了重阳节,一场霜来一场雪。”趁着大风雪到来以前,当地人民也有登高的风俗。齐齐哈尔处于东北大平原,无山可登者,居民则相约去登城中最高处。有人为之写诗,“节近重阳景山幽,登高约上望江楼”(望江楼是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中的一个楼阁,建于一个小丘之上,登楼可望嫩江)。

  古代重阳登高风俗,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民间体育活动。无论对于青、老年或儿童的身心健康,均有裨益。特别是登高远眺,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四处青翠的松林,橙黄的菊丛,火红的枫叶,衬以洁白晶莹的河湖,祖国秀丽山河的千姿百态,尽收眼底,使人顿觉心旷神怡。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