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中国古代节日民俗中的孝亲敬老

时间:2019-11-30 20:55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骆承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优秀的文化传统从各个方面予以展现。自古以来的各种节日以及节日中的民俗,具体地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优秀的文化传统从各个方面予以展现。自古以来的各种节日以及节日中的民俗,具体地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的由纪念历史人物和事件演变而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有的由神话、传说演变来的(如春龙节、天贶节等),有的是祭祀祖先、神灵沿袭来的节日(如中元节、腊八、祭灶等),有的是歌颂团圆、幸福美好的节日(如中秋节、春节、除夕等)。孝亲敬老是中华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尊宗敬祖是中华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在农历一年的十几个重大节日中,多与这两项内容有关。现择要分述于后。

  一、春节

  农历新年又称元日、元朔、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采用公元纪年,沿袭辛亥革命后将农历新年改为“春节”。全国各地的春节,除放爆竹、吃饺子、挂春联、贴门神外,最主要的活动是祭天、祭祖。远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不了解,便认为这些自然现象由上天神灵主宰。追溯自己家族、家庭的来源,尊敬自己的祖先,于是就有了敬天地、敬祖先的活动。元日为一年之始,各地都有敬天地的民俗。中国是个多神教的国家,除天、地之神以外,还有喜神、福神、财神以及四面八方各式各样的神。敬祖的民俗更发展为敬祖先与敬尊长两项。春节那天许多家在院中供奉天帝,木主书“天地三界万灵十方真宰”。对联则是“天高覆恩远,地厚载德长”之类。富贵人家在正屋正中挂上祖先的“影”(像),一般人家也把祖先的木主请出来,点燃香烛,摆上供品,以及过年吃的饺子,全家人向祖先磕头。更多的是一年之始,长辈端坐正屋正中,全家依次向祖先木主叩头或鞠躬,然后年轻的子女先向祖父母、父母叩头或鞠躬,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有的大家族,更在家祠内聚到一起,向祖先叩头、祈福。

  二、寒食节、清明节

  寒食节与清明节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一个节日,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寒食节是人们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的事迹而来。清明节则是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他随公子重耳在外流浪十九年,苦难时期割肉啖君,但重耳(晋文公)即位后遍封功臣时,却把他忘记了。他不争名利,背着老母进入绵山,晋文公派人遍山找不到他,要放火焚山,迫使他出来。火熄后,见介子推抱着老母在一棵柳树下被烧死。人们从尊重、怀念介子推开始,怀念死去的先人,这一天祭祀祖先、禁火、冷食,为寒食节。又因与清明时间相近,人们多将二节合一。清明节祭祖、扫墓,由对祖先尽孝发展到对历代烈士致哀、祭奠。

  早在唐朝玄宗时,朝廷就提倡扫墓。《新唐书》记“开元敕寒食上墓,礼经天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唐朝末年这一风俗渐盛。白居易《寒食野望》诗中写:“丘墟城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五代史》中也有“寒食野祭焚纸钱”的记载。宋人高翥的诗中描写当时扫墓的情景:“纸灰化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元人刘因《寒食道中》诗云:“簪花楚楚归亭女,荷锸纷纷上冢人。”说明上坟、扫墓都已发展到各阶层。明人张岱的文中记扬州城中“男女毕集,家家展墓”。清代以来,清明上坟、扫墓更成为全国的风尚,这正贯彻了儒家的孝道精神。

  三、中元节(盂兰盆节)

  中元节是佛教的节日,因为佛教在中国影响很大,这天便成为人们通行的一个节日了。这天大摆“盂兰盆斋”,举行“盂兰盆会”,即集合众多僧人做佛事,为人间“七代父母行禅定意”。使他们在阴间摆脱饿鬼之苦。这一活动来源于佛教“目莲救母”的故事。《盂兰盆经》记:

  目莲比丘(僧)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以钵送饭往饷母。食未入口为火炭,遂不得食,目莲大叫弛还白佛。佛曰:“汝母罪重,非汝一人能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众神佛神威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赦众僧皆为施主咒,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时,目莲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莲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尔可否?”佛言:“大善。”

  这段记载,是说目莲为遵从佛祖的指示,由请众僧一起诵经拯救自己的母亲,进而上延至七代父母,再延至天下的父母,其孝行越扩越大。对天下父母广泛行孝,正是佛教宣传的内容。

  儒家的孝道影响了佛家,佛家的活动又影响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更多的中国人。宋人的《东京梦华录》记“(七月)十五日供奉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花菜,花油饼馂豏之类”祭祖。陆游《老学庵笔记》亦记“故都残署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十五)具素馔享祖先”。吴自牧《梦梁录》记南方“七月十五日…亡家市买冥衣,亦有卖明花菜,花油饼…以此祭祖宗,寓报秋成之意”。

  古代祭祖还有烧冥衣、放河灯等民俗。其含义不只祭祀自己的祖先,还要超度无家可归的游魂,将儒家的仁义之道推广到阴间了。

  四、中秋节(仲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天之中,称“中秋节”。古时对人及事的次序多以“孟、仲、季”相称,八月为仲秋,故又称“仲秋节”。这一节日的来源,一是月宫嫦娥的故事,一是秦始皇“群仙之会”的故事,一是宋朝巫山神女的故事,还有元朝末年反对元朝统治的故事等。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月圆”做文章,由“月圆”延伸到“人圆”,仲秋节便成为一个尽享天伦之乐的团圆节了。

  仲秋节的民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这一切都希望儿女们在父母跟前尽孝、居家团圆的前提下进行。宋代《帝京景物略》记:“八月十五……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嫁出的女子尽管在此前回娘家看望父母,但在这一天,必须返回婆家,和丈夫、儿女们一起陪伴公婆过节。同享天伦之乐。没有可能回家的人,就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尽管思亲出现“白发三千丈”,此时也要对月追忆,默默地点起一缕心香,为远处的亲人祝福。诚如苏东坡所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时多少诗人写过八月十五思亲的诗,催人泪下!

  五、重阳节

  古时“九”为阳数,二位“九”相重,作为重阳。这个节日是由一个道教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荆楚岁时记》引汝南桓景听费长房之嘱,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避免了一场瘟疫,故这天又称“登高节”。唐朝诗人王维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思亲,是说这天应到父母跟前尽孝,诗人为不能尽孝而思念。这天人们多在头上插上驱虫辟邪的茱萸,保证身体健康,这也是对父母的孝敬。

  重阳节有佩茱萸,赏菊、饮菊酒、吃重阳糕等民俗,这一天也是敬老日。依《周易》的说法,“九”为阳,是人间最好的字眼,以“九九”来说,是对老人最好的祝福。我国自古就有敬老爱幼的美德,孔子为中都宰的政绩首先是“老幼异食”,孔子理想的“大同”之世,首要的是“老有所终”。孔子与第子说到他最高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历代对耄耋老人赠米、面、帛,给予免征发、免刑罚等特权,地方上的乡饮酒礼还规定年年尊老敬贤。我国改革开放后,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在全国范围内大倡尊老敬老良风,这一做法当然也是对孝道的扩展。

  六、冬至

  在农历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气之一。这一天,我国各地开始昼短夜长的日子,北方从这一天进入“数九”,即开始很冷了。这一天还有一项重要内容——祭祖。我国自唐宋以来,朝廷都要在这一天到太庙“行荐黍之礼”,“命宰执迹于圜丘”。民间亦家家“备办饮食享祭祖先”。宋时,这一天,百官向皇帝敬进贺表,百官之间也互送名帖、贺表,表示祝贺,民间也在“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元冥以及祖祢,其进酒肴及谒贺君师耆老,一为正旦”。这些行为也充满了敬祖与敬老的意蕴。

  古时冬至前,北方许多嫁出的女子,要回娘家给母亲洗衣服,做家务,俗称“报娘恩”。清代《燕台口号一百首》中有:“几曾生女奉晨昏,到得归宁孝养存。落浣勿忘冬节事,心生未足报娘恩。”

  七、腊八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腊月初八即“腊八”。这一民俗的来源,一说来自古代的腊祭,一是来自佛教的一个传说。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却是“腊祭”。

  古代的腊祭担负祭祖先、报神灵的重任,因而古人很重视。《礼记·礼运》即孔子的弟子子贡观看腊祭后,孔子问他“乐乎?”子贡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可见腊祭在当时十分隆重。孔子对子贡的回答很不满意,批评他“百日之腊,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老百姓辛苦耕种“百日”,才会有今天一天的腊祭。人们祭祖先、天地、神灵,感谢君主的恩泽,这种喜乐的心情,你哪能体会到呢?

  在古人的心目中,“腊”有国家、社稷的意义,谁不腊祭,就等于断了香火,绝了后嗣。古时官员、士人,甚至奴婢,在这天都要备些东西,腊日祭祖。袁松山《后汉书》记:韩卓家中的奴婢,偷出食物来,祭其先人。韩卓得知,念其心诚,未予治罪。晋元康初年,江源郡守王长文,在这一天释放出狱中的囚犯。说自己祭祀不诚,未能好好地教导百姓,致使他们犯了罪。他利用人们腊日祭祖的愿望,因势利导,教育囚徒,缓和了社会上的矛盾。

  依照佛教的故事,这一天人们喝“腊八粥”,这是一种御寒佳品。再把它冠以感谢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的含义,更能体现人伦之本——孝德精神了。

  八、除夕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它也叫“除夜”“除岁”,表明一年的岁月就要结束,新的岁月明天就要开始了。也就具有“领将寒夜去,年共晓光新”,即辞旧迎新的意思。

  古时在这一天多有“傩祭”,由人扮成傩公傩母,有的还组织几十人的队伍,以驱逐不祥。唐时有除夕送五穷鬼的习俗,宋时除夕更有许多民俗。如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贴门神、挂钟馗、订桃符、贴春联,乃至家家吃讲究的年夜饭、围炉守岁等一切活动,都是第二天(新年)祭祀祖宗的准备工作。

  在我国古代节日民俗中的一些资料,多与尊宗敬祖、孝敬父母有关。多年来在中国人民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种迹象,再三说明孝亲敬老、尊宗敬祖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美德,在当今社会仍要继承和发扬。天经地义论孝道|中国古代节日民俗中的孝亲敬老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