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齐鲁文化与中华孝道(2)

时间:2019-11-30 20:53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苗枫林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中华孝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国人为创造家庭温馨、撒播人间亲情发出的新的呼唤。

  二、齐鲁文化在中华孝道推进中的贡献

  齐鲁文化在中华孝道推进中有过重大贡献。

  (一)第一部中国孝道专论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鲁国,这是齐鲁文化对中华孝道的“第一贡献”

  尽管《孝经》作者尚无定论,但出于鲁国儒家代表人物或门人之手,已为公论。《孝经》是一部关于孝的理论著作,它既对“孝”的意义得出 “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德之本”的认识;又对孝道观念形成做出“教之所由生”的科学论断;提出“孝治天下”的伦理宗旨,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奠定了基石。

  (二)中国古代孝道第一次大论争发生在鲁国,是齐鲁文化对中华孝道在学术认同和民间普及上的继续推进

  孝道的第一次大争论,是在古代鲁国国都展开的,论争各方旗手都是鲁国人,孔、孟、墨的故里曲阜、邹县、滕州之间,不过现代人的一小时车程范围内。而孝道的第二次大论争的中心地,却是在今日讲堂所在地的北大。看来,北大与齐鲁文化有缘。

  (三)齐鲁故地崇尚孝道的民风民俗,成为中华孝道的楷模

  从西周分封800年的古代齐国、600年的古代鲁国,秦代统一中国后的800年的齐地、鲁地,800年的青州、兖州,800年的金代命名“山东”,尽管朝代更迭,这块土地上孝行绵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对中华孝道起着楷模作用。元代人所编的《二十四孝图》,清代人所编的《百孝图》,收入齐鲁故地人士大致占1/3左右。在这块土地上现存的古代孝行遗迹也很多,如济南闵子骞祠、曲阜孔庙《孝经》刻石、《劝孝良言》碑,嘉祥曾庙的涌泉井、琴台,孟庙投杼碑,临沂孝悌里,博山孝妇河,嘉祥武氏祠,长清郭氏祠,博兴董永故里,平阴孝感乡,云门山巨幅“寿”字石刻等。每一处遗迹,都是孝道传递的千古驿站。

  (四)现代的山东人已经走在崇尚新孝道观的前列

  如果说,对中华孝道还有过第三次大论争的话,那就是2003年12月,由中国老年学学会发起,山东老龄办、老年学学会承办,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华孝道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与会代表300人,收到论文500篇,有许多国外学者与会。会议就新时代条件下中华孝道的价值展开讨论。这次论坛,把新时代的孝行规范概括为五原则,即“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共十个字。这一倡议作为传统孝道的结晶,是把远古的“承老”与先秦以来的“善事父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简言之,我们时代的“孝”,就是“敬老爱亲”。还有一点要说到的是,这次孝道的第三次大论争,是在以中国第一孝子的事迹命名的“舜耕山庄”举行。这种历史的巧合,传递出的信息是“尊老敬亲”之风将在中华大地兴起。

  山东省老年学学会,依照“善事父母”的本原含义,历时两年,编绘成《新编二十四孝图》,于近日问世,已分发在座朋友。这是一本普及读物,二十四个故事,每个故事300字,使初通文字的人就能读懂。编绘这本小书,我们组成了一个重量级的编委会,山东史学界的著名学者、几位称得上“史学大家”的老先生出任编委,并积极参与工作。编绘时,我们特别顾及到孝行的代表性,士农工商,各民族、各阶层、各年龄段的男男女女,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更想用二十四个故事向现代人发出一个朴实提问:你能做到吗?

  倡导敬老风尚,今日之齐鲁大地领全国风气之先。在山东博兴举办了两届“中华博兴孝子董永奖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山东邹平举办了“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山东省老龄委近年举办了四届“十大孝星”评选活动。齐鲁大地涌现出一批新的敬老爱亲典型,如田世国捐肾救母,就非常朴实感人。

  还要说到的是,全国第一批县级“孝文化基地”在山东建立,第一个省级优待老人条例在山东实施,第一个省级“亲情教育”进校园活动在山东展开,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兴办。

  目前,山东省已在博山、嘉祥、莱州、邹城、青州、寿光等地建设起“孝文化基地”。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十部门,于2006年组织“亲情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在提高老年人待遇,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97年12月率先制定实施了全国第一个《优待老年人规定》,免除老年人出资出劳,给予游览公园、公交免费或优惠等方面的优待。山东的老年大学,已在全省广泛建立。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