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孝经》内涵及其现代价值(3)

时间:2019-11-30 20:44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周海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它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对孝的价值、意义以及行孝的规范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是先秦儒家孝道伦理的系统化著作。

  三、《孝经》的现代价值

  孝悌之道,是维系宗法社会的总纲。两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孝道在和睦家庭、凝聚家族、纯化民风、稳定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孝经》的传播,使孝道思想社会化、政治化,使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的规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可以称为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孝经》的基本理念和文化精神仍然积淀于民族意识之中,在现代社会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第一,传承和弘扬《孝经》的孝道观念,有助于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儒家重视修身和做人,孔子经常提到“成人”的概念,尤为关注道德人格的养成。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必须了解人生、积累知识、充实涵养,践行人伦之道。父子、兄弟、君臣、夫妇、朋友是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对于一个长大成人的“人”来说,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践行孝悌之道则是实践“人义”的基本前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竭力行孝于父母,这既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也是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儒家看来,身体不专属于个体所拥有,同时也是父母所赠的。人要行孝,必须从保护、爱惜生命做起。《礼记·祭义》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礼记·曲礼上》也说:“为人子者,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只有善待自己的生命,才能更好地抚育子女、赡养父母。让生命世代传承,这是孝道的第一要义。如果无端毁伤肢体,甚至以工作、生活压力为借口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表面看来是自己的事情,其实是丧失了最起码的孝心。因此,孝道教化应当立足于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发挥为人父母者、为师从教者、为政在位者的身教作用,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贯通和结合,帮助青少年完善自我,养成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感恩之心的人。

  第二,传承和弘扬《孝经》的孝道观念,有助于建立新型家庭伦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家庭的扩展,家庭的和睦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孝经》倡导的“养亲”“敬亲”“安亲”“谏亲”“光亲”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孝经》家庭伦理思想的合理成分,在现代社会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

  具体到实践层面,建立新型家庭伦理,首先是营造“孝”的家庭氛围。家庭之中,应当孝亲敬老,和睦礼让,处理好老幼、夫妻、兄弟姊妹以及妯娌等家庭关系,形成一种和美的家庭环境。其次是做好以孝道为基础的家庭道德教育。父母必须做孝道的亲身实践者,通过潜移默化的感召力量使孝道观念根植于子女内心深处,使子女自觉承担其孝敬父母的责任,这也正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根基所在。再次是树立现代家庭的平等理念。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的实质内涵是“服从”,其经典表述就是“三纲”。现代社会,新型平等的家庭关系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以父权和夫权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父母尤其应当以培养子女的独立人格为根本,真正实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双向的伦理道德义务和责任。

  第三,传承和弘扬《孝经》的孝道观念,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孝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提倡孝道,臻至天下和平,可谓《孝经》的根本宗旨。从中华民族的行孝实践来看,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华礼仪之邦普遍的价值追求和特殊标识,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理念,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孝经》蕴含的孝道观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

  孝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础。社会和谐应当满足心灵和谐的内在需求,成为保障心灵和谐的重要社会机制 。《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父子人伦之道。以前人们多将孔子的这种观点看作徇私枉法,其实这只是孔子在平衡法理与人情的矛盾。父亲有过错,子为父隐,以避免父亲遭受羞辱,乃出于人情之常。其强调的是当父亲有过错时,儿子应向父亲进谏,予以劝止。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事诉讼法》作出了修改,其中一条规定:“对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不强制出庭作证”,同样是出于尊重人性的考虑。

  孝道蕴含的博爱思想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催化剂。《孝经·广至德章》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忠,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认为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可以推己及人,扩充为对待他人的博爱,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孝经》家庭伦理思想延伸至社会的一种表现。

  《孝经》通过教导人们行孝,使人们遵守“孝亲敬老”的孝道规范,以维护社会人伦大道。面对转型期精神家园的失落,社会环境的物欲化,尤其是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现象的逐渐增多,如何传承儒家思想中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不变的道德” 或“永恒的范畴” ,转变“辱老”“弃老”等社会不良风气,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极具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全民参与,政府推动,结合新时代的现实需要,赋予“孝道”文化以新的内涵,通过评孝、奖孝、助孝、惩治不孝等方式,大力营造尊老、爱老、助老、养老的良好道德风尚,培植“以尽孝为荣,以不孝为耻”的孝道荣辱观,必将有助于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天经地义论孝道|《孝经》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