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跟《孝经》学教子(2)

时间:2019-11-30 20:46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阎合作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孝经》谈“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二、诸侯式品行:不危不溢

  诸侯式品行是不危不溢。“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关于此品行的论述除《诸侯章第三》外,还有《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感应章第十六》。

  《诸侯章第三》载:

  居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居上不骄,高而不危”是指做人要虚怀若谷,不自视、不自彰。骄是骄傲、骄奢,趾高气扬的样子。“危”是直起身子让人敬拜。古人是席地而坐,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脚跟上,身体微微前倾,自然放松。当受人敬拜时,要直起身子,这时候就叫“危”,如正襟危坐。“高而不危”就是无论多高的身份,也不要时时摆着叫人敬拜的架子。高而不自视高,能与人打成一片。“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是指做事能够把握分寸,不偏不倚。“制节谨度”是注重细节,时时注意把握分寸。说话做事关键是度的把握,稍有差错,前功尽弃。《中庸》所谈,就是做事分寸的把握,中和之用也。

  “满而不溢”最难把握。不满而不溢谁都能做到,而刚好满又不溢出来的“度”却不好把握,能够做到的人必然能成大事。因此说:“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贵是指做官,富是指有财。官财不离其身的人,必可“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这是诸侯之孝。换句说,就是拥有这样品行的人,可以做诸侯。

  三、卿大夫式品行:言行无择

  卿大夫式品行:言行无择,“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除《卿大夫第四》的论述外,还有《圣治章第九》《谏诤章第十五》等。《卿大夫第四》载: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诸侯之孝谈的是做人的态度和做事的尺度。卿大夫之孝谈的是穿衣、说话、行为,重点谈的是言行。“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就是服、言、行要有章可循。衣服只穿可穿的,说话只说可说的,行为只做可做的。穿戴适宜易做到,而言行适宜不容易。“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此话好说,此理好懂,然而要做到却不容易。因为人总是有欲望的,而欲望却不免非法非道。

  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么“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说什么都是对的,做什么都不会错。把话说好很不容易。孔子在《论语》中把说话的能力分为两种,要会说还要会不说。会说分为三种能力:知、中、喻。

  知是要有表达能力。知字形从口从矢,表义为出口如矢,有表达能力。孔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他说,“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是人的基本能力。中是要表达准确,话能说到点上。孔子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人要么不说,要说就要说到点上。

  喻是要“善道之”,有适宜的表达方式。《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喻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就是打比方、讲故事、举例子,举一而使对方能反三。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种理解是举一学生不能反三,就不再重复教他了。其实孔子在这里是强调讲说的能力,举一而不能使人反三,就不重复举这个“一”。因为讲者举好“一”,任何人都可以反三;如果举不好“一”,谁也不能反三。举一而使人反三,最好的方法就是喻。

  说话除了会说,还要会不说。《论语》中谈到的三种会不说能力:隐、愚、顺。隐是知道而不说,保持沉默。孔子说:“知及之而不言谓之隐。”知道而不说,保持沉默。隐士就是把什么都看透而不说的人。《论语》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亲做了什么事,儿子有权保持沉默;儿子做了什么事,父亲有权保持沉默。现代法律也规定,直系亲属可以免除举证之责。

  愚是知道而装傻不说。隐是保持沉默,而愚是装傻,装不知道。孔子说:“宁武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直言易学,不说不易学。如果说知是能力,那么愚就是修养。

  顺是别人说什么跟着说什么。如果碰到不愿意多交流的人,或意见相左的人,怎么办?不是争论不休。可以采取隐或愚,如果这两者都无法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顺”,别人说什么,一律是是是,对对对,对方什么话也没有了。孔子对待阳货,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不管阳货说什么,孔子一律说是,不必再说第二句话。

  如何才能“行满天下无怨恶”呢?依《中庸》来说,需三达德:智、仁、勇。以《孝经》言,则是孝。“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敬天下所有的人,则行无失。

  “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不骄、不乱、不争是行满天下无怨恶的根本。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孝经·圣治章第九》)言行要有度。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有诤臣,有诤友,有诤子,也可以使言行少错失。

  四、士式品行:忠顺事人

  士式之品行是忠顺,忠顺事人,以养亲人。其论述除《士章第五》外,还有《纪孝行章第十》《广扬名章第十四》《事君章第十七》。《士章第五》载:

  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士是什么样的人?《毛诗传》曰:“士者事也。”《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也就是说士是做事的人。士是有一技之长,负责做具体事的人。古代指官吏、武士等,现在是下层公务员和白领阶层的人。士是跟人做事的人,因此强调忠顺。忠顺是爱敬的低层次表现。可以说爱敬是自觉的,忠顺是非自觉的,是不得不如此做。

  小时候被管制较多的孩子,容易培养出忠顺的性格,而忠顺性格的人,人生可能平平稳稳,但没有创新能力,难以独当一面。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纪孝行章第十》)这谈的就是士的品格的培养。

  五、庶人式品行:节用养亲

  庶人式之品行: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在《孝经》中除《庶人章第六》谈了四句十六个字,再无论述。因为庶人式孩子几乎无需培养,只要有力气就行。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庶人就是指大众,靠出力气种田、做工以养家糊口的人。

  用天之道,就是根据天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根据四季变化而种庄稼或做工,是谓用天之道。

  分地之利,是指从土里刨食,下力气种植农作物以谋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与“则天之明,因地之利”虽只三个字不同,意思却迥然不同。前者是靠力气干活,后者谈的是“以顺天下”之理。

  “谨身节用”与“制节谨度”也完全不同。谨身节用是言行小心、胆怯,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求节约用度,以养家糊口,而制节谨度则是指修养身心,言行有节,谈的是做人。

  庶人之孝几乎不需要培养,因为这样的孩子将来只是下力气干活,而不需靠智力谋生。能够养家糊口足矣。天经地义论孝道|跟《孝经》学教子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