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跟《孝经》学教子

时间:2019-11-30 20:46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阎合作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孝经》谈“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孝经》谈“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有人批判说这些都是封建孝道,不宜在现代社会阅读。而今人读《孝经》,可读为教育孩子的次第品质:天子所需之品质最重要,诸侯所需之品行次之,卿大夫所需之品行又次之,士所需之品行又次之,庶人之孝行,最简单。作为家长,可以从中学到教育孩子的内容和方法。

  《孝经》是一部教育人如何做人的经典,是第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孝经》中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扬名于后世矣。”(《孝经·广扬名章》)君子扬名于后世的能力,古代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的。《大学》也有同样的论述:“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个人的治国能力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养成的。

  孩子孝不孝,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取决于孩子,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孝经》是一本最古老、最系统、最实用的家庭教育的书。其关于如何做人的论述,正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关键内容。因此《孝经》不仅是孩子的必读经典,更是家长的必读经典,从《孝经》中学教子,更易培养出家长希望的孩子。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对社会有大用而不只是孝顺父母的人。跟《孝经》学教子,就要从这一着眼点来读《孝经》,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孝经·开宗明义章》载: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这章称为开宗明义,就是开门见山,说明要谈的宗旨、道理。宗就是根本,这根本就是孝。开篇谈了孝的四大作用:“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至德”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最高的德;一是指达到德。“要道”相应也有两种理解,一是重要的道德;一是重要的途径。“至德要道”一指孝是最高的德与最高的道;一指孝是达到德的重要途径。既然下文说:“夫孝,德之本也。”说明孝不是最高的德,而只是达到德的根本或途径。

  孝的第二大作用是孝自然。“以顺天下”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孔子在《三才章》谈了什么是“以顺天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用《易经》中的话就是:“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能尽孝于父母的人,也孝敬自然,博爱万物生灵。

  孝的第三大作用是治国安民。“民用和睦”指百姓用之则邻里和睦。和是附和,说好听的话;睦是目顺,看顺眼的事。嘴说好听话,眼看顺眼事,绝对可以和平相处。

  孝的第四大作用是协调尊卑。“上下无怨”指官员中的上下级,也指家庭中的长晚辈。上慈下孝,“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孝经·事君章第十七》)有尊卑关系的人能和谐相处,各无怨言。

  孔子在这里谈了孝的四大作用。《三才章》论述得更明确:“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的行为。孝不仅是治家之本,也是治国之本。“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这都是孝的好处。

  孝不是天性,需要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的根本,通过教育才能形成。“教之所由生也”也有人理解为“教化由此而生”。

  孔子谈至德要道就是孝,人需要教育才能达到孝。孔子说:“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也明确传达了孝是需要教的。父母爱子女是天性,而子女孝顺父母并不是天性,需要教育。

  孝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为孝。承老不是自己承,而是“教之所由生也”,需要教育才能承老。孝是子承老,也是老传子。因此说是“教之所由生也”。

  父母要教育孩子孝的内容是什么呢?孔子说,孝分为大孝、中孝、小孝。大孝报国,中孝立业,小孝事亲。首先教育孩子要爱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分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小孝事亲,中孝事君,大孝立身。小孝是安亲,事父母,养亲人;中孝事君,“扬名声,显父母”;中孝的贡献在当世,大孝立身的贡献在万世。孔子称舜为大孝:“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

  《孝经》开篇讲孝很重要,其实是讲家教很重要。“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才能“名立于后世”。

  天子式品行的孩子可建伟功,造福天下,需培养博爱广敬的品质;诸侯式品行的孩子立大业,于国有益,需培养不骄不溢的品质;卿大夫式品行的孩子成大事,光宗耀祖,需培养言行无择的品质;士式品行的孩子能成事,得人赏识而能成事,需培养忠顺的品质;庶人式品行的孩子只是种田出力,养家糊口。简单地说,培养孩子可分为五个层次的品质:慈爱恭敬、不危不溢、言行无择、忠顺事人和节用养亲。

  一、天子式品行:慈爱恭敬

  天子式品行就是爱、敬,曾子称之为“慈爱、恭敬”(《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此内容的论述除《天子章第二》外,还有《圣治章第九》《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丧亲章第十八》。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然后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章第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与敬是人最重要的品质,是成就大业之品质,也是幸福人生之品质。什么是爱?爱不完全是感情,主要是行动。没有付出行动的爱是虚伪的,是假的,不是真爱。爱孩子的父母会为孩子付出很多,而想让孩子爱父母,也要让孩子从小为父母付出。没有小时候的付出,就不会有长大后的孝敬。

  培养孩子爱的感情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在家庭多为亲人付出,出门多为别人付出。没有付出的孩子不会有爱心,没有爱心的孩子不会受人欢迎,不受欢迎的孩子不会做成大事。而“敬”的品质是什么呢?人们通常认为爱在心,敬在外,实际是爱在外,敬在心。“在貌为恭,在心为敬。”(《礼记正义·曲礼》孔疏)恭在外表,敬存内心。敬与慢相对,不怠慢、不怠惰为敬。可以说敬人就是从人。敬一个人,就是要敬畏、敬重、完全地相信、坚决地顺从。当我们敬人时,看到的都是正确的、好的,能学习更多的东西。当我们敬事时,就会想方设法、兢兢业业、有始有终地去做。

  敬人还有个大好处,《广要道章第十二》:“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如何培养恭敬品质呢?“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孝经·圣治章第九》)这是慈爱恭敬品质的培养之道。

  “严”在这里是严格,是尊崇。人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种极端的行为。真正孝子的培养,是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崇敬。“严师出高徒”,这是说令人崇敬的老师能培养出高徒,严格的老师能培养出高徒。一个老师如果令学生崇敬,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是自动自发的,学习可以事半功倍。而家长要培养孩子崇敬之心,要用尊崇来培养崇敬。人对神秘的力量是崇敬的,烧香拜神也是培养崇敬之心的一种方式。《孝经》中专门有一章论述要重视丧葬,这也是培养人敬心的一种方式。“因亲以教爱”,靠孩子小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来培养孩子的爱心——付出的习惯。“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如果孩子大了,对父母的依赖和崇敬减少了,这时培养就晚了。

  因此爱与敬的培养,是在孩子小时候。俗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看什么来判断的,就是看孩子的爱、敬品质。《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一个能敬天下之人的人,必然愿意为天下人付出,也必然得到天下人的爱戴。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