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兄良弟悌 > 正文

唐太宗任贤纳谏

时间:2019-11-29 20:10     来源: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作者:于永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初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唯市肥。

  ——欧阳修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初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唐太宗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又制定了具体的治国安邦政策。在当时的社会中,君王必须善于用人,才能让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冈此,唐太宗对用人问题也十分慎重。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所以,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可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

  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好恶、不以新旧亲疏为标准。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举。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多为才能出众者。这些人,有的是旧日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比如魏征,原来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旧仇,对其信任重用,以至提拨为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很有才干,以后官至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对有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使用。唐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封德彝却回答说,未见奇才异能之士。唐太宗明确指出:“前代明工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

  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中,张亮“素寒贱”,马周“孤贫”,戴胄出身“门下录事”。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将领,如那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在他身边团聚了众多才能之士。正是在这些人的协助下,唐太宗才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纳谏是指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个人的重大失误。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兼听纳谏,也是封建君主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却是很难的。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成为一位有道明君。君主兼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国家便能治理好。唐太宗很重视魏征的意见,并尽可能做到兼听纳谏。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征的关系,以及对魏征进谏的态度,证明了他确实是善于纳谏的君主。魏征有“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唐太宗也认为,魏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征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征不断直谏密切相关的,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匡救朕恶”,他也以“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相许,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见。事实上,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而且给以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征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巩同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作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人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人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唐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部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得以上达。

  【故事感悟】

  尊贤敬贤、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成为杰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政治素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史海撷英】魏征的法律思想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魏征以性格刚直、敢于犯颜直谏而著称。在法律思想上,魏征认为,一个国君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不能光靠严刑峻法来治国,而在于行使仁义;光凭法律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不明智的。“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因此,魏征将治理国家的刑罚比作驾车的人需要的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就没有用处了;如果人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用了。

  但是,法律或刑罚毕竟是不可少的,魏征认为,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权衡,因此一定要让它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要做到这点,关键就在于执法时应“志存公道”,而不能“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否则就不能求得“人和讼息”。唐太宗任贤纳谏

 【文苑拾萃】

  述怀

  唐·魏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如何正确理解阅读障碍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儒家的悌道:兄友弟恭 笃爱意诚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