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兄良弟悌 > 正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时间:2019-11-29 19:54     来源: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作者:于永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煮豆燃豆萁,豆存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刍

  ——曹植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植从小聪明过人,才十来岁,《诗经》、《论语》以及楚辞、汉赋等几十万字的作品,他都能朗读,甚至背诵,还很会写文章。曹操曾看了曹植写的文章,问他说:“你这是请人写的吧?”曹植跪着回答说:“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您只管当面考试,怎么要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好落成,曹操带着他的儿子们一起登台,让他们每人写一篇铜雀台赋。曹植提笔就写,一气呵成,文采华美,曹操很惊奇。平常时候,曹操每次问什么,曹植随即就能答上来,所以曹操特别宠爱他,好几次动心,想立他做太子。可是他的哥哥曹丕玩了些手段,假装很谦虚、恭谨,王宫中的人以及曹操身边的一些谋臣都替曹丕说话,于是他就被立为太子了。

  曹丕刚当上魏王,就把拥护曹植的丁仪、丁庾兄弟俩杀了。后来,他又不断地迫害亲弟弟曹植。有一次,曹丕对曹植说,你以前夸口说你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我现在让你走七步写出一首诗来。写出来了就罢,如果写不出,证明你早先的话全是蒙骗别人的,就要处死。曹丕的话音刚落,曹植就随口吟出一首五言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比拟的手法,说:煮了豆子用做羹汤,滤出豆豉熬成浓汁。豆茎在釜下熊熊燃烧,豆粒在釜中声声哭泣:我和你本是同根生来同根长,你熬煎我,为什么如此急迫!

  曹丕听了,很是羞惭,脸色红一阵、白一阵。

  【故事感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这首诗的作者曹植也因此诗避免了兄弟相残。我们在敬佩曹植出口成章的文采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兄弟之情的宝贵。

  【史海撷英】曹植的诗歌成就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八十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文苑拾萃】七步诗

  曹植才思过人,屡遭其兄文帝曹丕的猜忌迫害,一次文帝与曹植同辇出游,途中遇见两头牛在墙角间相斗。一头牛斗败。坠井而死。文帝下诏兮曹植赋牛诗。诗中一不准用“牛”字,二不得用“井”字,三不得用“斗”字,四不准用“死”字。并限于走马百步之内,成诗四十言。步尽诗不成,处斩刑。子建策马而驰,百步未尽而诗成:“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嶂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后来,曹丕又寻机令曹植七步之内作诗一首,诗不成,加大法。七步之内曹植果然成诗一首:也就是文中提到的。

  如果说《牛诗》写得还较为含蓄的话,《七步诗》则是率直的比喻了。丰富的联想和沉痛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人不忍卒读。“诗成七步”、“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同情和爱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试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儒家的悌道:兄友弟恭 笃爱意诚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