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兄良弟悌 > 正文

兄弟同赴死

时间:2019-11-29 19:54     来源: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作者:于永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卫公子寿(?一前701年),本名姬寿。春秋时代卫国第十五任国君与宣姜所生的长子,亲弟弟是后来的卫惠公朔。

 

  兄弟和而后家道成。

  ——中国谚语

  卫公子寿(?一前701年),本名姬寿。春秋时代卫国第十五任国君与宣姜所生的长子,亲弟弟是后来的卫惠公朔。

  春秋时,卫宣公立急子为继承人,为他聘了齐国的长女宣姜为妻。宣公听说未来媳妇很漂亮,想据为己有,乃在淇河上筑上新台,借故遣开儿子急子到宋国去,然后派人去齐国把宣姜迎过来,做了自己的妆侍,反叫急子尊她为庶母。

  三年后,宣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曰寿,次子名曰朔。母以子贵,此时宣公却嫌多了一个发妻所生的急子了。

  公子寿天性孝顺,和急子的情感如同母生的一样。公子朔就不同,他经常在父亲面前说急子坏话。凶为公子寿和急子关系很好,他竞连胞兄公子寿都憎恨起来,义怂恿母亲宣姜告枕头状,说急子想侮辱母亲,并说他怨恨父王宣公夺了自己的妻子。

  这是宣公的丑闻,也是他最害怕和讨厌听到的议论,他当然会气愤满腔。再加上宣公最听老婆话,按照宣姜的指示做事,设法借刀杀人,特派急子到齐国去,授予一面白旗作为标志。又叫公子朔派人到关卡埋伏,见了白旗便下手,把急子杀害,拔去眼中钉。

  公子寿得知这个奸谋,赶往告诉急子,叫他逃往外国去,急子不愿意离去。

  公子寿哭谏不成,代死向父亲尸谏。他已下了必死的决心,于是转而请急子赴宴,席间把急子灌醉了,自己穿了急子衣服,给他留了张条子拿了白旗就走,过河后,就被暗伏的歹徒杀了。急子醒来,一见公子寿留下的字条,才知弟弟苦心,便赶程追去,见公子寿已做了替死鬼,大哭一场,向歹徒说明原委,又自刎殉节了。

  【故事感悟】

  为了兄弟的情义,公子寿和急子两个人都有忠诚守义的品质,并甘心为兄弟赴死,实在是感人至深。他们的死难,更让人扼腕叹息。

  【史海撷英】皮冠射鸿

  献公十三年,卫献公让师曹教宫妾鼓琴,结果师曹很尽责,甚至把学不好乐器的妾鞭笞了。可惜他不是孙武,而卫献公也不是吴王,孙武杀了吴王最喜欢的妾而成为吴国大将,他却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

  献公十八年,卫献公说晚上要跟卿大夫孙文子林父、甯惠子殖两人吃饭,二者穿戴朝服,随时候命。结果天快黑,而卫献公像完全忘记了这回事,竟然去射鸿。孙、甯二人跟着,卫献公不换下皮冠、射服,就直接跟他们说话,这简直就是侮辱了两位重臣。师曹痛恨自己被鞭笞,就唱卫献公私下里的话“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孙林父问蘧伯玉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蘧伯玉说不知道。于是,孙、甯发兵攻打卫献公,将其赶走,立其定公弟秋为国君,是为殇公。

  殇公时期,甯喜与孙林父争宠夺权,殇公让甯喜攻孙林父。孙林父逃到晋国,寻找卫献公,卫献公在齐国。齐景公率卫献公到晋国,而晋平公诱卫殇公结盟,当场抓住他,卫献公顺利回国,并诛杀甯喜。

  【文苑拾萃】《诗经·国风》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的极大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

  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兄弟同赴死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试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儒家的悌道:兄友弟恭 笃爱意诚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