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兄良弟悌 > 正文

献县张氏两兄弟

时间:2019-11-29 19:52     来源: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作者:于永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张岱年(1909—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经》

  张岱年(1909—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张岱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同学大师。其长兄张申府,也是闻名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组建人之一,后来又转变为著名的民主人十。张家一门出了两位哲学家、思想家,他们都是我国现代文化名人之一。

  张申府1893年出生于老家河北献县,父亲张濂是清末的进士,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白幼就喜读书。13岁离开家乡,进京求学。1913年,张申府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附属中学班就读。秋天,跳班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当时的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本科设在地安门的马神庙,预科设在北河沿的清代译学馆旧址。所谓“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高中,学制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以免试升人本科。

  张申府在预科理科上了一年,觉得并不太吃力,便想去考本科,可是北大的理工科有严格的规定:凡报考本科者,必须有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的文凭。初期读文科的人并不太多,冈此报考文科只要求同等学力,并不注重文凭。他升学心切,暑假改了一个名字,考上了文科。北大文科分哲学、历史、国文学、英文学4个学门(后改称为系),张申府选学了哲学。他虽然入了哲学门,却一心不忘数学。在哲学门不到两个月,又转入了数学门。可是转了数学门,他又放不下哲学。在哲学门两个月的学习中,时间虽然很短,但眼界大开,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上的是数学的课,读的却多是哲学的书。从那时起,他主要研究的都是哲学及其有关科日。

  1919年,张申府参加五四运动,曾参与创办《每周评论》,并任《新青年》编委。张申府很早就对西方思想家岁素产生兴趣。他先后翻译了岁素的《我们所能做的》、《哲学之价值》等文章,还撰写了若干介绍罗素的文章,发表在当时的《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这在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1920年10月,罗素来中国讲学,张申府得知后,9月中旬就从北京赶到上海迎接岁素。

  抗战爆发后,张中府为民主救亡运动奔走呼号。他是救国会的负责人之一,也是“一二·九”游行运动的总指挥,这引起了反动政府的嫉恨,并因此被捕入狱,后经冯玉祥将军保释出狱。出狱之后,张申府又讲了几个月的课,到暑假时,清华大学在反动统治者的授意之下,把张申府解聘了。张申府离开清华之后,仍在武汉、重庆参加救国民主运动,是民主同盟的发起人之一。

  1948年9月,张申府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呼吁和平》,发表在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杂志《观察》上。因为这篇文章,张申府受到了严厉批判,被开除了盟籍,从此便在政治上、学术上销声匿迹。

  晚年,张申府仍致力于哲学思考。80岁时计划撰写《知在论》来表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其首篇是《实、活、中》,发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6年6月20日,他猝然病逝,走完了漫长的人生路程。

  张申府比张岱年大16岁,是张岱年的大哥,更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

  张岱年1909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初五)生于北京,幼年随母在乡间居住。小时候,他背书很慢,被视为不聪明的学生。只是有一次,上高中二年级时,老师让每人写一篇文章,他写了一篇《评韩》(批评韩非),国文老师阅后非常赞赏,并在班里表扬说“张岱年的文章够大学三年级的水平了”,并把它推荐刊登在了《师大附中月刊》上。

  1920年春,母亲病逝,张岱年与二哥张崇年(河北大学物理系教授)等兄弟姊妹才随父亲到北京,从此与大哥张申府同住在一个大家庭内,并受其影响。

  1928年,张岱年考入清华大学,旋即退学,又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被录取。1931年,张岱年发表了成名作《关于老子年代的一个假定》,此文后收入罗根泽先生主编的《古史辩》第四册。其后,他又在《大公报·世界思潮》副刊上发表大量哲学文章。于是,经“冯友兰先生、金岳霖先生推荐,梅贻琦校长批准”,他于1933年从北师大一毕业就被“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助教”。

  次年,张岱年冈其父病亡而悲伤不已,难以继续工作,遂于暑假前辞去清华大学的教职,静心休养。

  1935年,张岱年经冯友兰和其兄张申府的共同介绍,与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校友,又是冯友兰的堂妹冯让兰女士喜结良缘。他们以学术上切磋发展友谊,生活上相互照顾,感情日深。

  幸福的新婚生活使张岱年心情愉悦,身体康复。于是,他决定暂留在家中埋头著书立说。经过一年多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两大硕果:其一是写出了《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一文,这意味着张岱年开始创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二是写出了《中国哲学大纲》,这标志着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史”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大硕果的取得,都和冯友兰、张申府等人的启迪分不开。这一年,他只有27岁,就走进大哲学家的行列之中了。大约在1934年,张申府在一篇文章中说:“钱锺书和我的兄弟张岱年并为国宝”。

  八年抗战期间,张岱年未能随清华大学南迁,而是羁留在北平。虽然生活日艰,但是却有了充足的时间读书、钻研、著述。1943年,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聘请他去任教。1942年至1948年,他先后写出《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五部著作。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于1946年5月10日由昆明两南联大迁回北平清华园复校。此前,冯友兰已于1946年1月15日特致函梅贻琦校长,推荐张岱年为清华哲学系教授。1946年至1948年,其间冯友兰所授的“中国哲学史”改由张岱年讲授,张岱年同时还开设了“哲学概论”、“孔孟哲学”、“老庄哲学”等课。

  1952年进行了全国高校院系的第一次大调整,其中哲学系调整幅度很大,全国各大学的哲学系都合并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冯、张两位先生也同时调入北大哲学系,他们参加了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工作。

  在1978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大会上,张岱年被推举为会长,前后担任会长十年,1989年被推为名誉会长。后来,他自己一再要求辞去会长、理事职务,主动让贤。

  2004年4月24日,张岱年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95岁。

  【故事感悟】

  张氏两兄弟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绝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感,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史海撷英】张申府留教北大

  1917年,张申府以助教名义留北大工作,教预科数学和逻辑。通过同学郭晓峰,张申府认识了李大钊。这时,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常去李处闲谈,因此张亦与之熟识。李大钊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由于工作比较忙,就让张申府帮助在登录室做一些工作。在李大钊离开的时候,张申府几次担任北大图书馆代主任。

  1920年,共产国际东方局代表魏金斯基来华,帮助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他来到北京后,经北京大学俄籍教员柏烈伟的介绍,见到了李大钊和张申府。后来,魏金斯基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又到上海联系陈独秀。陈独秀曾担任过北大文学院院长,常出入李大钊的办公室,因此与张申府也有较多接触。他们三人于1918年冬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由张申府负责编辑。他同时还担任了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杂志之一《新青年》的编委,还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两个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的团员。另一位伟大的传奇郑超麟先生曾经回忆,他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大程度是因为看了张申府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

  【文苑拾萃】西方近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

  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里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献县张氏两兄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试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儒家的悌道:兄友弟恭 笃爱意诚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