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兄良弟悌 > 正文

薛孟尝分家让弟

时间:2019-11-29 19:47     来源: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作者:于永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薛包,字孟尝,汉安帝时汝南人。他年轻时就勤奋好学,为人厚道,懂得礼貌。母亲常年疾病缠身,卧床不起,薛包求医煎药,端水送茶,问冷问热,伺候得非常周到。于是他孝敬老人的名声便传遍了乡里。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薛包,字孟尝,汉安帝时汝南人。他年轻时就勤奋好学,为人厚道,懂得礼貌。母亲常年疾病缠身,卧床不起,薛包求医煎药,端水送茶,问冷问热,伺候得非常周到。于是他孝敬老人的名声便传遍了乡里。

  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房妻子。为了讨个好名声,继母对薛包大面上总还过得去。但时间一长,就容不得他了,开始在父亲面前说薛包的坏话。天长日久,父亲信以为真,就叫薛包出去自己过。薛包不忍抛下父母自己另过,就日夜哭泣。这下可惹恼了父亲,竞用棍杖把薛包赶了出去。

  薛包无奈,只好在院外搭个棚子,晚上睡在那里,早晨起来还是同到家里,洒扫庭院。父亲还是逼他走,他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在庄外搭个小棚,住在那里,早晚还是回家来洒扫院子,十些伺候父母的零活。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飞扬,一年多来从不间断。薛包的孝心终于感动了父亲和继母,他们又准许薛包搬回家住。

  薛包回家住之后,更加孝敬继母,关心体贴,竭尽孝心。在继母病重时,他问病求医,煎药送水,时刻不离。白天,渴不思饮;夜晚,衣不解带。直到继母去世,从无倦怠之意。

  父母双双过世之后,继母生的弟弟要求分家。薛包一再劝阻,仍是无效,便主动把好的房屋、田地、器物、能干的佣人都留给了弟弟,自己把老得不能干活或无家可归的佣人领去。他说:“这些老人和我同住多年了,你不能使用他们啊,跟我去吧。”田地,他拣荒芜贫瘠无法耕种的要;房屋,他拣破旧倒塌的。他说:“这是我年轻时所经营的,我很留恋这些土地和房屋啊。”器具物品,他拣破烂的,他说:“这些器具物品是我平素吃穿用的东两,适合我的身体和胃口啊!”

  弟弟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不久就把分得的家产全卖光了。薛包就经常周济他,不袖手旁观,也不埋怨挖苦。乡里人有的说:“你弟弟游手好闲,对你又不好,也不是一母所生,有钱也不能给他呀!”薛包笑着回答说:“兄弟团结友爱,也好让九泉之下的老人放心哪,这也是尽孝心呀。”

  汉建光年间,薛包的孝行传到了京城,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公车特召他当侍中官。

  【故事感悟】

  薛包在父母健在时,能尽心服侍父母,当父母去世时,他又担负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虽然不是同胞兄弟,可薛包还是有当大哥的样,把好地、好房让给了执意分家的弟弟,自己高风亮节。他的这种为人宽厚、甘愿吃亏的品质是值得世人尊敬的,我们应向他学习。

  【史海撷英】夺宫之变

  汉安帝本来立后官庶妃李氏所生子刘保为太子,而皇后阎氏未生子。阎氏惧怕李氏依仗太子夺其地位,遂将李氏毒死,后诬告太子保谋反,使安帝废黜太子保,贬为济阴王。

  安帝崩,太子被废,阎后遂立章帝之孙,北乡侯刘懿为帝。而北乡侯在位半年,卒。刘懿卒后,阎氏秘不发丧,屯兵宫中自守。而宦官孙程等,联合宫中几大掌权宦官,秘密迎立废太子济阴王保为帝,是为顺帝。而阎后则被囚禁起来,不久死去。阎显、江京等被杀。史称此事为夺宫之变。

  【文苑拾萃】侍中

  官名。秦侍中为丞相之“史”(属员),以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名。汉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侍中任务很杂,须分掌乘舆服物(包括“虎子”即溺器在内)。但此官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地位渐趋贵重。汉武帝时因侍中莽何罗图谋行刺,始令侍中出居宫外。王莽执政时复入,东汉章帝时复出外。秦、汉侍中员额无定。魏、晋定为四人,加官者不在限额内,职责与秦、汉侍中不同,虽仍在近侧,而不任杂务,与散骑常侍同备顾问应对,拾遗补缺,遂成为清要之官。魏国时已经成为加衔,司马懿、曹爽执政都加衔侍中。晋朝建立,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不仅开始成为三公、执政的加衔,而且直接参与朝政,晋怀帝就是侍中华混拥立的。薛孟尝分家让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探访马可·波罗文献馆:“讲述”丝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儒家的悌道:兄友弟恭 笃爱意诚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