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的葬俗丨西南民族的闹尸和送魂风俗

时间:2019-11-28 21:10     来源:《丧葬史话》     作者:张捷夫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人死以后的停尸期间,围绕尸、棺跳舞唱歌,称“闹尸”或“娱尸”。这是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丧俗。苗族、土家族、傣族、彝族、壮族、纳西族、瑶族、傈僳族、哈尼族、景颇族、水族、仡佬族等,都很盛行。

 

  人死以后的停尸期间,围绕尸、棺跳舞唱歌,称“闹尸”或“娱尸”。这是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丧俗。苗族、土家族、傣族、彝族、壮族、纳西族、瑶族、傈僳族、哈尼族、景颇族、水族、仡佬族等,都很盛行。

  苗族人称这种丧俗为“闹尸”。人死以后,亲友邻里都要到丧家坐卧相陪,吹芦笙,击牛皮鼓,唱丧歌,跳丧舞,昼夜不停,以“乐鬼”,直到埋葬为止。

  土家族的丧歌丧舞出现很早,《隋书·地理志》在记载他们的先民“蛮左”丧俗时称:人死以后,将尸体放好,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奏,其歌词大致是述说死者的生平好事。至明清以后,这种丧俗称“绕棺”和“跳丧”。“绕棺”包括念咒语和歌舞。参加歌舞的人,分两人对、四人对、八人对,多的甚至数十人对、上百人对。随着巫师念咒声,这些人便在灵柩前边舞边唱。舞蹈和歌词所表现的内容极广,既有民族历史传说、死者生平事迹,也有日常生产活动、神话故事等。有的有固定程式,有的是即兴表演,随编随唱。“跳丧”也是歌舞活动,不仅有本村寨的人参加,还有周围村寨的青年男女。跳丧有固定程序,有专人指教,并有鼓师指挥。程序包括“跳丧”、“摇丧”、“跩(音zhuǎi)丧”、“穿丧”、“退丧”、“哭丧”等项。根据鼓师的鼓点变化,要不时变换舞姿。

  傈僳族的丧舞叫“施勿登”,丧歌叫“尼莫”。停尸期间,亲友邻里每天要轮流到丧家为死者跳舞唱歌。尼莫歌歌词哀婉动人,曲调凄楚悲怆。

  哈尼族也流行这种丧俗。停尸期间的每天晚上,村寨中的青年男女都要聚集到死者的房前跳“落花舞”,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宾客吊唁时,头插鸡尾毛,击鼓摇铃地跳舞,名为“跳鬼”。

  傣族称这种活动为“娱尸”。人死以后,不用僧道,亲戚邻里各带酒食至丧家,饮酒作乐;聚集少年百余人,歌舞达旦;妇女则击椎杵,直到葬时为止。

  彝族的丧舞叫“蹉蛆舞”。在葬前的每天晚上,由几个身穿白衣、头戴纸花、手拿铜铃的儿童,在灵堂跳舞唱歌。

  景颇族称这种丧俗为“布滚戈”。人死以后,亲属在门外鸣枪数响,向邻里亲友报丧。从死后的当天晚上起,同村寨与邻近村寨的青年男女都要到死者家中进行“布滚戈”活动,跳舞唱歌。丧家要备酒食招待。常常是通宵达旦,连续数夜,直到安葬为止。

  仡佬族有“踩堂”仪式。参加踩堂的,3人一组,分别吹芦笙、打钱竿、舞丝刀,边跳边唱。

  其他民族,如瑶族、纳西族等,也都有跳丧舞、唱丧歌的风俗,或称“暖丧”,或称“娱尸”。有的甚至还请专业艺人演戏跳舞。

  叶落归根、返本还源的送魂活动,是西南少数民族普遍流行的又一个重要丧俗。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不少民族都有频繁迁徙的苦难经历,不断向历代统治势力薄弱的边远地区和深山密林深入。或通过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他们大都知道祖辈迁徙的路线,并形成了风情各异的返本还源丧俗。这种丧俗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人死以后,将尸体送回宗族发源地去安葬。这种方式困难较大,只有迁徙不远,而那里又有同宗族的人居住才可进行。如湘西凤凰腊尔山龙角峒,相传是苗族代削系的发源地。所以,凡是代削系苗人死后,若遗嘱要回老家去,子孙便设法将遗体送到龙角峒,由居住在那里的同胞负责安葬。二是送魂。这种丧俗流行极广,如苗族、普米族、景颇族、纳西族等都有。这里所说的送魂,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流行的送魂含意不同。汉族的送魂,多指把灵魂送往“西天”;东北各民族的送魂,多指把灵魂送往屋外,不让其在家作祟;而西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送魂,是指归宗,把灵魂送到祖先发源地去,有叶落归根、返本还源的意思。

  黔东南雷公山区苗民的送魂仪式称“开路”。他们认为人有3个灵魂,其中1个在人死以后要回到祖宗发迹的地方去。但必须由“鬼师”开路才行,否则,灵魂找不到归路。开路的形式,是要杀一头猪和一只公鸡。据他们说,猪是灵物,能辟邪,行进时还能帮助打露水;公鸡能报晓,以便按时起程。祖辈相传,雷公山区苗民祖先发源地在东方,鬼师引路是沿着祖先迁来时的足迹,向相反的方向而行。现在,人们仍能说出这条路线,但地名无法印证。

  云南普米族的送魂仪式叫“送羊子”,在入殓以后举行。仪式开始,先由巫师“韩规”念送魂经,然后牵来一只羊停在灵柩前。巫师在羊耳上撒少许酒和糌粑,如果这只羊摇头摆尾,就表示它乐于为死者灵魂带路,回到祖先发源地去;如果它纹丝不动,则表示不乐于领受这项任务。这时,死者家属要向它下跪敬酒,直到它摇头摆尾为止。然后,巫师一刀刺进羊腹,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接着,给死者念“开路经”,指点亡人的名字,让羊驮着死者的灵魂,顺利地和先亡祖先团聚。兰坪地区的普米族,据巫师交代的归宗路线是:兰坪→鲁甸→石鼓→丽江→永宁→木里,一直往北。这和普米人历史上由北向南的迁徙路线基本吻合。

  景颇族的送魂仪式在葬后举行,由巫师“董萨”打卦决定具体日期,或葬后一两个月,或一年半载。仪式在坟前举行,亲朋好友都来参加。先在坟前杀牛致祭,然后举行“建坟”仪式:在坟上搭一座高二三丈的圆锥形草棚,草棚顶端立有死者木刻模拟像,有的还在坟前悬挂死者的遗物和纸幡。全家人排列站在“鬼门”前,其中离鬼门最近的一人,头顶一只竹篮,内装糯米饭和鸡蛋,由董萨指定一老年妇女,与顶篮人各持一根白线的两端。董萨念咒后,用刀将白线砍断。如果老年妇女所持的一端,落地时线头朝向门外,即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送走。否则,要重新进行,直到线头朝向门外为止。或者由董萨指定一名老年妇女,背对鬼门而立,将祭鬼用的刀抛向鬼门外。如刀落地后刀刃朝向门外,即表示灵魂已经送走,否则再抛。据祖辈相传,他们的祖先发源地在遥远的北方,即康藏高原一带。

  丽江纳西族人死以后,要请东巴巫师为死者“开丧指路”,将灵魂送往祖先故地,据巫师所述的路线,一直送到木里无量河以北。这与历史上纳西族迁徙的路线也大体一致。3年后,还要举行“超荐礼”,用木偶象征死者,并举行赛马活动。然后,将木偶送到祖先迁来方向的岩洞中。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送魂都有明确的路线,而且基本上与历史上祖先迁徙路线相符。这既是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同时也表现出叶落归根、返本还源的思想感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中国少数民族的葬俗丨西南民族的闹尸和送魂风俗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