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为什么说谥号是对死者的“盖棺定论”?

时间:2019-11-28 21:14     来源:北大国学课     作者:季风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古人认为,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或者说最后一刻与世界相见,就是在棺材闭合上的那一刻。因此,“盖棺”被视为一个人的人生最后事宜,要有隆重的仪式,而后世也就用“盖棺”来寓意对一个人的最终评价。

 

  古人认为,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或者说最后一刻与世界相见,就是在棺材闭合上的那一刻。因此,“盖棺”被视为一个人的人生最后事宜,要有隆重的仪式,而后世也就用“盖棺”来寓意对一个人的最终评价。据北京大学法学系教授刘剑文先生介绍,我国最早的谥号制度始于周朝,《逸周书·谥法》中有文记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之中,终葬,乃制谥叙法。”意思是说周公旦(周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这二人为周武王建立周朝立下了不世功勋,尤其是牧野一战将商王朝的军队击败,因此封给他们谥号,以表彰其功。由此可见,最初受用谥号的人就是周公和姜子牙。《礼记·乐记》也有如下记载:“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意思是说看一个人的举止就可以了解他的德行,通过一个人的谥号就可以知道他的功绩。

  谥法一度在秦朝时被废止,到了汉朝又重新成为国家法度,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完善。汉高祖刘邦就曾为建立汉室江山立下功劳的人分封谥号,司马迁曾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皇帝或者说国家对一个人的谥号封赐,通常只有一两个字,但由于这是对一个人终生的评价,所以赏罚荣辱全在这一两个字上。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宣扬和深化,几乎所有官员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谥号而忙碌。唐朝王彦威就曾在他的《赠太保于頔谥议》一书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谥号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如果是褒扬,就胜过其在世时的任何赏赐;而如果是贬斥,则会像受到凌迟一样难过(凌迟是当时最重的刑罚)。

  谥法作为国家评定君主和大臣一生功过的最高礼法,其施行过程也非常严格。以唐宋为例,国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记录皇帝和百官的言行,记录文件都是对外保密的,即使是皇帝和大臣也不能轻易查看,更不能更改。大臣或皇帝死后,对其的大体评价由考功(即负责记录的官职名)将审议的言行上报,再经太常博士商定谥号,如果名不副实可以驳回重审。明清以后,谥号的商定由礼部负责,其审核过程更加严密。

  总体来讲,谥号的封赐有三重含义,分别为褒扬、贬斥和哀矜(怜悯)。比如隋文帝,“文”就是他的谥号,在我国古代,“文”代表经天纬地,“武”表示鼎定乾坤,以经天纬地为皇帝的谥号,足见其功勋;再比如隋炀帝,“炀”是他的谥号,这个字解释成现代汉语就是荒淫无度、不仁不义,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他的贬斥;再有就是汉哀帝,“哀”是他的谥号,意思是说此人恭顺仁慈,但可惜英年早逝,表达了对他的怜悯之情。

  谥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人非常注重自己死后的名节,谥号更是他们人生的最高追求。那么,为什么古人要创制谥法呢?如果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谥法虽然是对逝者的评价,实际上却是对生者的约束。在我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很难得到有效约束,也没有有效力量制约一些权倾一时的大臣,这是因为他们的权力至高无上,缺乏制衡。但无论他们的权力如何大,都不免一死,死后就无法影响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了。所以他们活着做事的时候,就不得不想到死后的名声,即得到怎样的谥号。由此可见,古代社会对谥法的推行,也是对君权的一种限制。为什么说谥号是对死者的“盖棺定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