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明清丧葬制度的变化丨清东西二陵的由来

时间:2019-11-28 21:07     来源:《丧葬史话》     作者:张捷夫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清朝入关以后,满洲贵族由东北地方统治者变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努力树立自己的正统形象,丧葬也进一步学习汉族传统丧礼。

 

  清朝入关以后,满洲贵族由东北地方统治者变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努力树立自己的正统形象,丧葬也进一步学习汉族传统丧礼。但是,在中国传统丧礼中,“子随父葬”是第一位的,也就是父亲葬在哪里,儿子也葬在哪里。所以,中国历代帝王,除因迁都等特殊情况父子不能葬在一处外,每个朝代大都只有一处陵地。然而,清朝入关后,却没有遵照这一制度,出现了东、西二陵。

  东陵在河北遵化昌瑞山下,陵地是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亲自选定的。他在一次狩猎时来到这里,见风景幽美,便停马四望说:“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随后,他取下佩(音shè)向远处投去,并嘱咐随行大臣说:“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此起工。”在他死后,清廷便遵他的谕旨,将陵墓建在昌瑞山下,即孝陵。

  根据中国古代传统丧礼,陵墓的排列依“昭穆”之制,也就是先王之墓居中,以下诸辈左右排列:左为昭,右为穆。父为昭,则子为穆;孙为昭,曾孙为穆。康熙皇帝玄烨就是遵照这一制度,将陵墓(景陵)建在他父亲的孝陵左边。但到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时,便破坏了这一制度,他将寿陵建在河北易县,与东陵中隔北京,相距250多公里。

  关于雍正改变“子随父葬”制度的原因说法不一。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他篡改康熙遗诏,非法夺取皇位,怕受父亲的指责,因而不敢和康熙皇帝葬在一处。但根据档案资料,似乎主要是“风水”迷信的原因。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胤禛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会同工部、内务府官员在遵化陵区为他选择建陵吉地。允祥等人选中了离孝陵、景陵不远的九凤朝阳山,但在施工中发现土质不好。胤禛得知后说:“这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于是,便停工废弃。既然在遵化一时找不到理想之处,允祥等人不知是根据雍正的旨令,还是自作主张,便将选择方向转向了京西,先在房山县境内勘察,也因土质、风景不理想未能选中。于是,雍正便命通晓风水的福建总督高其倬协助允祥勘察。经反复勘选,终于选中了易县境内的泰宁山天水峪。他们向雍正奏报时,称此处实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地”,表示非常满意。但他又顾虑不随父葬,会招致人们的非议。他一面假惺惺地说:“地方虽好,但离父、祖陵墓较远,于心不忍。”一面令大臣考证,另辟陵区与古礼是否有不合之处。大臣们对雍正的用意心领神会,便挖空心思地从故纸堆里找出了若干条古代帝王父子异地而葬的实例,说另辟陵区与古礼并无不合之处。既然如此,雍正便无后顾之忧,决定在易县新辟陵区,营建寿陵,即泰陵。

  雍正为追逐风水宝地而打破了“子随父葬”的制度,这就给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出了难题:如果遵照子随父葬的制度,把他的寿陵建在易县,恐以后子孙们也照此办理;陵墓都建在易县,这样便会对遵化的孝陵、景陵日益疏远,不能展示孝敬爱慕之心。如果建在遵化,又顾虑后世子孙俱归葬遵化,使泰陵成为孤陵,更于心不忍。

  乾隆皇帝很聪明,经过苦思冥想,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兼顾东西二陵、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兆葬之制”。他把传统的昭穆之制扩而大之,从他开始,在东、西两个陵区,依次交替建陵。为此,他废弃了在西陵已经选好的陵址,改在东陵的胜水峪,即裕陵。

  嘉庆元年(1796年),仁宗颙琰(嘉庆)登基后,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敕令嘉庆皇帝的寿陵要按他的“兆葬之制”,建在西陵界内。并依次类推,将来嘉庆的儿子要葬在东陵,孙子要葬在西陵,曾孙又葬在东陵。这样,各依昭穆次序,分别东西,便可一脉相连,无亲疏之分。

  乾隆为表示他推行这一制度的决心,曾将有不同意见的人治罪。嘉庆二年(1797年),又再次敕谕:以后的帝陵,必须“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不必另卜他处”,“万世子孙,皆当以为法”。从此以后,清代皇帝陵墓,基本上是按照乾隆的谕令营建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宣宗的慕陵和穆宗的惠陵。

  宣宗旻宁(道光)即位后,诏令奉乾隆敕谕,在东陵界内绕斗峪营建寿陵。道光元年(1821年)九月动工,七年九月完成,历时整整6年。寿陵建成后,道光皇帝曾亲自去察看,并表示满意,传谕嘉奖主持陵墓工程的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等人。第二年,道光行围打猎,路过东陵,再次到寿陵察看,当他从地宫出来后,发现鞋底潮湿,便怀疑地宫渗水,当即敕谕在京的5位大臣会同刑部查究,由此引起了一场震惊朝野的陵墓公案。经过长达一年的追查审讯,不仅大批有关官吏受到了革职、流放、罚银等严厉处分,更严重的是,道光在恼怒之下,竟下令将陵墓全部拆除,并违背祖训,另在西陵龙泉峪重新营建。既然道光皇帝葬在西陵,他的儿子咸丰皇帝的陵墓,就只好建在东陵,即定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依昭穆之制应建在西陵,而实际建在东陵,但违背祖训的不是同治本人,而是他的母亲慈禧太后。同治是咸丰的独生子,6岁登基,由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他18岁时亲政,一年后便病死。惠陵是在他死后才仓促赶修的。同治虽是慈禧的亲生儿子,但因慈禧专横跋扈,并粗暴干涉他的婚姻,以致母子感情不和。同治死后,慈禧不仅在挑选新皇帝的问题上耍尽阴谋,将同治的堂弟、年仅3岁的载湉立为新帝(即光绪皇帝),以保住她的皇太后摄政地位,致使同治已有身孕的皇后阿鲁特氏绝望自杀;同时,在选择同治陵址上也大做文章。按乾隆定下的制度,陵址应在西陵界内,但慈禧却令首先去东陵卜择。由醇亲王奕率领的风水官们,经过仔细勘察,初步选出东陵的双山峪、成子峪和西陵的九龙峪3处。按风水官的报告,西陵的九龙峪风水最好,但当慈禧召集恭亲王奕、醇亲王奕等人最后议定时,奕却莫名其妙地主张建在东陵。慈禧听从奕的意见,当即拍板,陵址定在东陵双山峪。第二天,便颁布两太后旨令,在双山峪为同治建造陵墓。同治的惠陵不仅远离主陵区,而且陵前无神道、无象生石刻,显得格外冷落。明清丧葬制度的变化丨清东西二陵的由来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