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少数民族丧葬习俗|藏族

时间:2019-11-28 21:41     来源:中华丧葬     作者:李少林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天葬世界范围内,实行天葬的国家和地区不太多,但在我国的西藏却比较普遍,至今仍很盛行。藏族也不是都实行这种葬法,喇嘛、活佛等有身份的人很少采用,主要用于一般的农牧民。

 

  天葬世界范围内,实行天葬的国家和地区不太多,但在我国的西藏却比较普遍,至今仍很盛行。藏族也不是都实行这种葬法,喇嘛、活佛等有身份的人很少采用,主要用于一般的农牧民。现在西藏的一些地区都设有公用的天葬场,并有专人从事此业。所谓天葬,藏语称“杜垂杰畦”,意为“送(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恰”是一种专门食尸的秃鹫,藏语叫“恰桂”,或称“神鸟”。藏民认为,人死后,只有完全消灭了灵魂所依附的躯体后,死者的灵魂才能升人人们幻想中的“永生世界”。而要升入这个“永生世界”,藏族同胞在葬式上则借助于能往来于上界和人间的灵性动物--鹫鹰。由于天葬中尸体多被鸟食,所以又叫鸟葬。

  按照藏族风俗,为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悼念,人死后,先由亲属给死者脱光衣服,把尸体弄成蹲坐式,用氆氇裹起来,再用绳子捆住,置于空屋或帐房旁角落,用布或衣物遮盖,点燃一盏酥油灯,以示祭奠,延请喇嘛念经,择定莽期。一般在家里停放3天,到第4天早晨就抬出送到天葬台。之所以将天葬安排在早晨进行,是因为,当地人认为,“神鸟”啄食尸体,如果全部吃净,说明死者生前没有罪恶,灵魂就能升天;如果吃不干净,就表明死者生前有罪,灵魂就难以升天,这样,对家人也不吉利。所以天葬都要赶早进行,以免“神鸟”吃了别的东西,吃不了尸体,把尸体剩下。

  出殡前,亲邻都来送葬,表示悼念。所有参加送葬的人,由丧家分发给一根穿有白线的针,这既表示互相之间有针与线之谊,又体现施舍,虽有多寡之别,而为来世积阴德,将来必有善报。天葬时,妇女不能参加葬仪,在家中料理家务。司掌天葬的人称“巫师”,现在亦称“天葬师”。葬仪开始后,在天葬台周围的山间燃起一缕缕熏烟,让灵魂驾着袅袅轻烟升天,同时,这也是对“神鸟”发出的召唤信号。成群的乌鸦看到熏烟,呼叫着飞来。穿着藏袍的天葬师整整衣服,净净手,然后各自站到专门设置的天葬台的周围,一边念着超度灵魂的经咒,一边抽出藏刀肢解尸体。他们将从尸体上割下的一块块肉条,扔到旁边的山坡上。苍鹰、秃鹫、兀鹫等猛禽也从四面八方飞来。在天葬台上空盘旋一会,然后就俯冲下来,啄食天葬师扔给它们的肉条。天葬师把尸体上的肌肉割光后,就肢解全身骨骼,最后用糌粑连同碎骨和血水拌合在一起,做成面条,供给“天鸟”啄食。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不让一点血腥味留在地上,整个死者的身躯和灵魂就可以顺利地升上天堂。在割尸与“天鸟”吞食时,另由喇嘛在场诵经超度,烧香、鸣钵、吹号等,死者的亲属们在周围跪向天葬场,感激。天鸟”把死者的骨肉吞食干净,祈祷赎去死者的罪孽,使亲人的灵魂早日升天。根据藏族风俗,如果同时天葬的有男有女,就先葬男的,后葬女的,这是因为女尸的肉比男尸的肉容易吞食,先葬男的就可以让“天鸟”先吃不容易吞食的,然后再吃易吃的,不致造成过剩。

  天葬师操作完毕后,就打扫场地,收拾工具,用糌粑或牛奶搓洗手上血污,而后就端起煮好的油茶喝起来。至此,天葬仪式即告结束。

  墨脱丧葬墨脱丧葬是西藏墨脱地区门巴族的丧葬风俗。墨脱门巴族的丧葬有土葬和水葬丽种。土葬方法是:出殡前,将尸体捆成胎儿状,双手交叉了:胸前,男性左手贴胸,女性右手贴胸,取蹲式将死尸安放在屋内,面前供食物及衣物用具,由亲人日夜守护。请喇嘛念经两三日后,按剌嘛择定的时辰和方法出殡。屋内还设死者灵位,称“米江巴”,用玉米面做成骑虎形象供于灵墨前,待喇嘛念完经后即扔于房前屋后,并在三叉路口及村中小路上抛撤石子,表示驱鬼。将尸体运至挖好的圆形墓坑后,即蹲放于坑内,随葬的衣物、工具等亦同时放入,坑顶填土垒石,不留标记,也无公共墓地。有的还要在尸体埋葬一年后掘出火化。这种土葬法则需用木板盖顶,堆土封顶,四周修一竹围栏圈,以便日后好找。

  门巴族的水葬多施于有传染病者的尸体。由称“若邦喊”的专人处理,由他将尸体背去抛入江河中,门隅北部,也有把非传染病者尸体和婴儿尸体抛入水中的。少数民族丧葬习俗|藏族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