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资讯 > 正文

穆光宗:快速老龄化的中国该如何应对?

时间:2019-11-27 22: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穆光宗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失能老人照料问题不仅是个体问题,而且是群体问题。老年失能对老年人来说是“痛苦”,对家庭和照料者来说是“挑战”,对国家和政府来说是“压力”,为之提供照料,是“责任”。

 

快速老龄化的中国该如何应对?
——“整合照料”安养、乐活和善终

  现在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这三类最脆弱老人越来越多,老年照料压力陡然上升,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将不堪重负,面临家庭养老独力难支而社会养老又捉襟见肘的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何去何从?快速老龄化的中国该如何应对?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被称为“失能老人”。失能老人照料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1980年以后出现的独生子女家庭带有特定的社会特征和时代烙印,家庭养老能力的弱化与人口控制政策相关。失能老人照料难,一方面与老人的失能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提供照料的人力多寡与技能高低有关。由于可以提供照料的人力资源匮乏,很多的独生子女失能父母将不得不面对“生不如死”的生存挑战和老年失护的风险。

  失能老人照料问题不仅是个体问题,而且是群体问题。老年失能对老年人来说是“痛苦”,对家庭和照料者来说是“挑战”,对国家和政府来说是“压力”,为之提供照料,是“责任”。中国是一个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有2.3亿的老年人口大国,其中老年失能者规模不断扩大。老年失能照料应该成为紧迫的“国家任务”。在沉重的照料压力面前,小家庭的力量太过微弱,儿女在失能父母眼里虽然心理上可以依赖,但照料上已经不再可靠。独生子女将深陷“4-2-1”或者“4-2-2”家庭代际结构的困境,一个老人失能独生子女夫妇尚且难以应付,更不要说两个以上的老人了。失能老人照料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家庭的问题,而是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老年群体异质性理论告诉我们,老年人群具有不同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社会特征和性别年龄的自然属性,其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也有很大差别。老年群体分类理论则从功能论角度出发,对老人进行分类研究:第一层面是健康老人、失能老人;第二层面是健康和亚健康,初级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

  对应“健康老人”,核心问题是“老年价值”。我们需要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策略,促进一个个老年人的活跃老化,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

  对应“失能老人”,核心问题是“老年尊严”。我们需要医养护结合型老龄化、和谐老龄化和有保障的老龄化策略,促进一个个失能老人有尊严地老化,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健、老有所享、老有所尊、老有善终,保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对于“失能老人”,他们需要的是有尊严的老化,是老有所安,是安养、乐活和善终。2016年有个调查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老年人的家庭环境不适应老年人身体状况变化的超过了6成。这表明对于“失能老人”而言,居家养老是不适宜的养老模式。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失能父母来说,绝大多数老人最好的安排是去专业性强、规范性好、全天候照料的居家式爱心护理院集中养老,即机构养老为主、居家养老为辅。低成本、低门槛、连锁、就地就近的护理型安养院和自助式老年公寓是养老机构的发展重点。未来的养老社会化有三个方向,即机构化(养老集中化和专业化)、社区化(养老就地化和就近化)和家居化(关系家庭化和环境居家化)。

  老年人一旦失能,护理与照料需求就如影随形,成为照料者每天的繁重任务。但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依靠居家照料已经越来越不现实。为避免老无所养的风险,家庭、国家和社会机构要建立“养老共同责任制”,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国家提供保障支持,机构提供照料支持,养老各有分工,共建共享共赢。整合照料资源,才能确保失能老人的养老品质。整合照料的含义是家庭、政府、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整合,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整合,医疗、护理和复健整合,安养、乐活和善终整合。穆光宗:快速老龄化的中国该如何应对?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大学的名片》新书分享会在武汉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老人失眠别乱用保健品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