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慈孝资讯 > 正文

提倡孝道,不是培养奴性

时间:2019-11-26 21:01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董大中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有一种说法,提倡孝道,推广孝道,是培养奴性。这是对孝道的一种片面理解,是不符合实际的。

 

  有一种说法,提倡孝道,推广孝道,是培养奴性。这是对孝道的一种片面理解,是不符合实际的。

  所谓片面,是只顾及孝道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个方面。比如对“父之道”、对父辈的“旨意”究竟应该持什么态度,是无论对错都要“坚决照办”,还是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儿女提出跟父辈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就是“忤逆不孝”吗?在过去许多年,《论语》中的“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直被当作孝的经典定义,受到推崇,也是要求下辈人执行孝道的主要之点。这是有违孝道的真精神的。《孝经》中专列一章,第十五章,专门谈谏诤。全文如下:“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本是曾子问孝于孔子,孔子作答。这段话也是曾子问,孔子答,谈话的中心是,子女是不是凡事都要按照父辈的“令”去做。曾子说,像那些慈爱、恭敬等行为,我已经从老师那儿听到教诲了,也懂得了。现在请问,子女一味听从父辈的命令,就是孝吗?孔子马上回答:“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显然,他不同意这种做法。接着,他说,天子、诸侯等有争臣而不至于招致失败,一个人如有个肯于向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或者敢于纠正自己错误的儿子,就可以使自己“不陷于不义”。所以,当父亲要做不义的事情的时候,儿子不可以不站出来劝阻;当君王要做不义的事情的时候,臣子不可以不站出来劝阻。最后做出结论:所以,只要有不义之举,都应该劝阻;不论对错,一味按照父亲的命令去做,怎么能称为孝呢?

  这样的话,《论语》里也有。《里仁篇》第十八章:“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里的“几”,是微的意思。所谓微谏,是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即规劝或劝阻时,态度应该和蔼。这里关键是应该劝阻,不可看着父母有过而不管,那不是真正的孝。不仅要谏一次,如果微谏之后,父母仍不改过,还应该再谏,这即是“又违不敬”。“劳而不怨”,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话,是:“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可见孔子是主张对父母要谏诤的。即使对孔子所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句,也不能做机械的和绝对化的理解。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令”,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属于人生态度、天理人情等等;是大道理,不是小事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尹氏的话:“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尹氏话中的“道”,是正确;“非道”,是有不合理、不正确的地方。如果是“道”,自然不需要“改”。

  孔子主张谏诤,出于其追求真理的精神。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对追求真理的执著。孔子容不得把错误当正确。在这里,孔子碰到一个矛盾,他既要坚守正道,又把谏诤作为孝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就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道”,既属于人生态度、天理人情等等,就不是需要马上“改”的,在时间上从容一点,不会影响到事情的成败。三年后可“改”,坚守了正道;三年内不“改”,是行了孝道。如果“父之道”是正确的,则可以一直坚持下去。《论语》记曾子的话:“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如果“父之臣与父之政”行之有效,何必要改?孟庄子“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其孝的表现。这两处谈话,实质上一样。孔子还说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问题。《子路篇》第十八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跟谏诤并不矛盾,“隐”者,是不向外散布,并不意味着对父母的过失不管。这里,孔子只是说了“吾党”跟叶公乡人做法的不同,并没有指出叶公乡里“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是错的。

  容许谏诤、肯定谏诤是孝的一个内涵,是儒家孝道思想的亮点。这实际上是把父子放在平等地位,互相尊重,而不是让子女无条件服从长辈,做长辈思想的奴隶。

  在过去多年的孝道宣传中,《女二十四孝》在这点上值得称道。《女二十四孝》中仅表现劝谏的,就有《童媳善谏》《劝父改业》《劝母勿溺》《直言谏父》《劝母止虐》五个故事,占到五分之一以上。《劝父改业》说:“明代湖州安吉陆氏女,性至孝。父常以铁铳、粘竿、弹弓打鸟,随身挈带。有儿三岁出痘。痘点黑而坚,若铁子样,疼痛叫喊三昼夜而死。父尚不悟。女年十六,跪父前泣告曰,爷打鸟孽障已多,致害弟死。若再不改,恐孽障更重。儿不忍见爷之绝嗣也。父沉思良久,恍然大悟,即向灶前,誓愿改过。立将打鸟器件,一并烧毁,并愿一生戒杀放生。见字必惜,不敢怠。女以父母膝下无子,誓不出嫁,愿守贫以养父母。后九年,父梦祖抱一婴儿进,曰,若非改过,几绝吾宗,赖孙女孝心感格,特延一线,其善教之。果生一子。后父母卒,抚弟成立,为之娶妇生子。至九十岁,忽谓其弟曰,吾将往生佛国,一笑而逝。”这故事剔除迷信成分,应是值得学习的。《直言谏父》发生在清朝,显示了女儿思想守旧的一面,但从表现谏诤这点说,是应予肯定的。

  从事实层面看,历史上的孝子清官,没有一个表现出了奴性思想,他们敢于谏诤,是真正的忠臣。相反,那些表面唯唯诺诺、“非常听话”的孩子,才是奸臣。或者反过来说,凡奸臣,几乎都是当面唯唯诺诺,背后却搞阴谋。《女二十四孝》之“劝母止虐”。提倡孝道,不是培养奴性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大学的名片》新书分享会在武汉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