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养生 > 正文

端午节养生|端午饮食养生有讲究

时间:2019-11-28 18:27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吃粽子、插艾草、涂雄黄、挂香囊……端午节临近,老南京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端午习俗。这些不仅是习俗,背后更是蕴藏不少养生知识。

 

  专家表示,粽子、鸭蛋尝尝即可,不宜多吃。

  端午节时值仲夏之季,是蚊子、苍蝇等虫害增多的季节,这个节日人们把它作为夏季驱除瘟疫的日子。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吃粽子鸭蛋,饮雄黄酒,以激浊除腐,达到杀菌防病的作用。端午,“端”有开始之意,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

  【习俗篇】 老南京端午习俗科学饮食解密

  吃粽子、插艾草、涂雄黄、挂香囊……端午节临近,老南京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端午习俗。这些不仅是习俗,背后更是蕴藏不少养生知识。昨天,南京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专家林朴进行了端午习俗大解密。

  习俗一:插艾草和菖蒲

  专家解密:可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老南京人过端午,有自己的讲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这一天天一亮,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要插上两根艾草和菖蒲进行避邪 。

  “从中医角度讲,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林朴介绍,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气味苦,微温,无毒,治百病,止吐血,妇人漏血,利阴气,辟风寒,所以也有人称艾草为“医草”。它有许多疗效,如:止血、治头痛、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又可做成艾灸净化空气、驱蚊、泡澡解除疲劳压力等。现在,艾草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市民去医院针灸时,中医师在用针刺穴道后,还会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燎穴道,艾草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习俗二:喝雄黄酒

  专家解密:雄黄含“砒霜”,常人食有毒却能治病

  端午这一天,老南京人要聚在一起喝雄黄酒。据介绍,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对此,林朴说,服用雄黄酒要慎重。因为雄黄酒里含有砷,而这正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慢性中毒。但是从中医角度而言,雄黄又恰恰是一味好药,比如从中提取的砒霜治疗白血病,攻克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一些恶性肿瘤也有其独特的疗效。从这个意义上说, 即便要喝雄黄酒,也只能极少量,抿一口意思一下,小孩子最好不要喝。

  习俗三:吃粽子和鸭蛋

  专家解密:食材虽好,特定人群需注意

  端午节前后,南京人有吃粽子、鸭蛋的习俗。不过,在专家眼里,粽子、鸭蛋尝尝即可,不宜多吃。

  林朴告诉记者,粽子属于高热量、不易消化的食品,吃下1只粽子的热量往往比一碗饭的热量高出许多,因此在食用时应注意量的控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要重视,不妨选择一些迷你粽子,既满足了食欲,也不至于吃得太多。此外,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蘸糖,不要吃得太甜。对于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过于油腻,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由于腌制的鸭蛋偏咸, 含盐量高,高血压病人吃多了容易诱发血压升高。

  【养生篇】

  端午后注意“养阳” 对身体有益

  端午以后,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在这个节气以后大家如何进行养生?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孙子凯对此提醒,虽然端午后阳气日盛,但对于那些虚寒体质的人甚至有慢性病的人来说还是要“养阳”。不光是他们,就是普通市民那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养阳”,这样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协调,虽说端午后天气越来越热,阳气日盛,但人体的消耗也大。比如说出汗,有时候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另外比如空调温度太低,时间长了就容易伤阳气。再比如,吃的或喝的太凉,喝冰镇啤酒不过瘾,还要再加冰块,也会伤到阳气!”孙子凯称。

  一般来说,端午以后养阳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孙子凯介绍,这个原则主要是健脾气、温肾气、补肺气为主。“你像如今民间有不少地方会有‘伏羊节’,提倡在大热天也吃羊肉,羊肉本身就有补肺肾气、养心肺的作用,民间的老百姓总结的东西与中医理论对应来看还是很正确的!”端午节养生|端午饮食养生有讲究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