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兄良弟悌 > 正文

杜环敬老

时间:2019-11-29 20:17     来源: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作者:于永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杜环(生卒年不详),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做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救助别人的急难。后来担任晋王府的录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

  杜环(生卒年不详),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做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救助别人的急难。后来担任晋王府的录事。

  明朝时期有个名叫杜环的人,他为人善良敦厚,又博学多才,深受朱元璋的赏识。

  杜环的父亲杜一元有位朋友,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常允恭死后,家境衰败,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已经60多岁了,想起去世的大儿子和失散多年的小儿子伯章,哀伤自己无人奉养,经常痛哭。

  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张氏年老,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呢?他念及与常允恭的交情,一定不会丢开您老人家不管的。”

  老夫人听从这个人的指点,坐船来到安庆。可是世态炎凉,谭敬先竟婉言谢绝,不肯接纳她。

  老夫人处境非常窘迫,想到常允恭曾经在金陵做过官,或许还有亲朋好友,也许能有点希望。于是她跟随别人到了金陵,却连一个熟人都没有找到。

  老夫人没有办法,只好打听杜一元的家在什么地方,她想,杜一元或许还健在吧?一个老道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已经死了很久,只有他的儿子杜环还在。他的家位于鹭州坊中,门口有两棵枯树可以辨认。”

  张氏穿着破旧的衣服,冒雨来到杜环家。此时杜环正陪着客人,见到常母这副样子非常惊讶,又好像曾经见过她的面,因此试着问道:“您不是常老夫人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

  常母把自己的遭遇哭着告诉他,杜环也流下了眼泪,连忙扶着老人坐下,对老夫人行了晚辈之礼,又呼唤妻子和孩子出来行礼。

  杜环的妻子马氏换下常母的湿衣服,又拿出自己的衣服给常母穿,捧出粥让常母吃,抱来被子让常母盖。

  常母打听起平素较为亲近的、情谊深厚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常伯章的下落。杜环知道这些老朋友都已辞世,不能托付;又不知道常伯章的死活,只好婉转地安慰常母说:“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我再替您打听一下他们的近况。假若没有人侍奉您,我家即使再贫穷,也会奉养您。我父亲和常老伯亲如兄弟,现在您老人家贫困窘迫,不到别人家去,投奔到我们家来,这也是两位老人在天之灵把您引导来的啊!希望您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了。”

  当时正值战后,一般人家亲生骨肉之间都不能保全。常母见杜环家也不富足,雨停后坚持要走,寻找其他朋友。杜环只好派了一个仆人陪着她同行。到了天黑,常母果然没有遇到熟人,只好返回,安心住下来。

  杜环一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老人。常母性情急躁,稍有不满就生气,甚至还要骂人。杜环私下告诫家里人,要顺从她的心愿,不要因为她处境艰难就轻视她、怠慢她,不要跟她计较。常母患老年疾病,杜环亲自替她煎药,送勺匙、筷子。因为常母怕吵,杜环还嘱咐一家人都不要大声说话。过了10年,杜环做了太常寺的赞礼郎,奉皇帝诏令,到会稽举行祭祀。返回时,路过嘉兴,正遇上张氏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悲伤地告诉他说:“您的母亲住在我家,日夜想念您,都想病了,您早点去见见她吧!”

  常伯章却说:“我也知道这情况,只是因道远不能去。”

  杜环回到家,又过了半年,常伯章才来。

  这一天,正是杜环的生日。常母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母子互相搀扶着放声大哭,杜环家里的人认为这样做不吉利,要制止他们。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啊!有什么不吉利的呢?”

  过了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亲年老,怕拖累自己,竟然谎称要办其他事情,辞别而去,再也没有回来看望母亲。

  杜环侍奉常母更加谨慎小心。然而,常母思念儿子,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三年就去世了。杜环备办了棺材,隆重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节去墓前祭祀。

  【故事感悟】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素养。要学会感恩、忠诚,首先必须做到有孝心、有爱心。试想,一个不敬老爱老的人,一个对生你、养你的父母不尽孝道的人,又怎么能够期望他与别人同心同德、通力合作?杜环敬老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一幅画见证中国近代两位艺术家的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儒家的悌道:兄友弟恭 笃爱意诚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