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风水迷信及古人对风水的批判丨风水的流传与危害

时间:2019-11-28 21:12     来源:《丧葬史话》     作者:张捷夫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正因为风水借用了古人对风和水的朴素认识,又掺杂了天文、地理、伦理、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裹上神秘的外衣;再加上风水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花言巧语,把风水描绘得神乎其神

 

  正因为风水借用了古人对风和水的朴素认识,又掺杂了天文、地理、伦理、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裹上神秘的外衣;再加上风水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花言巧语,把风水描绘得神乎其神,让人们陶醉在幻想之中,所以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煽动性。它一经出现,便流行很广,出现了许多风水书和无数的风水先生。汉代是一个鬼神迷信和厚葬风气盛行的时代,风水书尤多,如《堪舆金匮》、《葬经》、《青囊经》等。晋代人郭璞的《葬书》是目前尚存的时间最早的风水书,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被历代风水先生当作看家法宝。相传郭璞早年跟随一个姓郭的风水先生学习相地术,并得到一本《青囊经》。郭璞读后,茅塞顿开,成了一个“半人半仙”的风水先生。后来,郭璞的徒弟赵载将《青囊经》偷走,但尚未来得及阅读,就被火烧掉了。郭璞凭记忆,再加进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了《葬书》。

  唐代,《葬书》流传很广,一般读书人对风水大都略知一二,并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师、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廷翰、曾文遄等许多风水大师,其中尤以杨筠松名气最大。据说,唐文宗李昂曾把《葬书》收藏宫中,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国师杨筠松把《葬书》从宫中偷出来,带到原籍江西传播,弟子盈门。

  宋代,风水进一步流行发展,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迷信风水。风水大师也特别多,像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王伋、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厉伯韶等人都名噪一时。讲风水的书也特别多,不仅私人著书讲风水,官书也有谈风水的。如北宋仁宗时,官修《地形新书》就有“地形吉凶条”,大谈墓地吉凶。在众多的风水书中,尤以《大汉原陵秘葬经》说得最为详细。

  明清时期,风水流行的势头相对减弱。有的封建皇帝还公开批评风水,告诫人们不要上当受骗。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告诫人们在办理丧事时,“毋惑于阳阴风水拘忌,停柩不葬”。清高宗弘历也不信风水,他在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的敕谕中指出:“堪域术士,每多立异邀功之习,所言最不可信”,告诫子孙切不要受他们的迷惑。但也有不少帝王迷信风水,如清代雍正皇帝,为寻求风水宝地,不惜破坏祖制,将寿陵由遵化迁到易县,受到世人的非议。在民间,风水仍比较流行,为寻求风水宝地而停柩不葬的现象时有存在,但不如宋代严重。

  风水是一种迷信,完全没有科学根据,因此,对社会的危害很大。由于风水宝地的条件很多,选择不易,特别是风水先生为多收钱财,贪图吃喝,往往故弄玄虚,拖延时间,甚至一年半载也找不到一块风水宝地。而丧家迷信风水,往往长期停柩不葬。这种现象,宋代最为严重。正如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说:风水使人拘忌而畏惧,对于丧葬,为害尤甚。士庶之家,为求葬地,“至有累世不葬者”。清代,杭州西湖停柩之多,使游人不禁惊呼:“西湖色色可人,惜厝(停放)棺山阳最可憎。”更严重的是,有的丧家因为长时间找不到风水宝地,宁可把父母的棺柩丢弃,也不愿埋葬在不是所谓风水宝地的地方。

  风水先生为了赚钱,还常常在已葬多年的祖坟上打主意,如果谁家有了灾难,或者贫穷无人做官,他们便说你家祖坟的风水不好,只有重新选择风水宝地,才能变凶为吉,升官发财。不少人因此受到愚弄。风水迷信及古人对风水的批判丨风水的流传与危害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