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的葬俗丨南方民族的悬棺葬

时间:2019-11-28 21:09     来源:《丧葬史话》     作者:张捷夫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悬棺葬是古代南方越、濮、苗、瑶、僚等族的葬俗,就是把棺柩放在高高的悬崖之上。这种葬俗,曾引起历代文人学士的浓厚兴趣,留下不少有关的文字记载。

 

  悬棺葬是古代南方越、濮、苗、瑶、僚等族的葬俗,就是把棺柩放在高高的悬崖之上。这种葬俗,曾引起历代文人学士的浓厚兴趣,留下不少有关的文字记载。关于悬棺葬的由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把父母的尸体放在最高的地方为至孝;有的说把棺柩放在千丈悬崖之上,以先坠落者为吉祥;还有的说放在悬崖上是为了防止鸟兽的侵犯。总之,它是来自某种宗教信仰或思想意识。

  悬棺葬作为一种独特的葬俗,不仅流行的时间长,而且流行的地区也很广。从夏商到明清,广泛流行于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是由东向西逐渐传播的。据专家考证,福建武夷山悬棺距今已3000多年,为夏商时期遗留下来的;江西贵溪悬棺距今2600年,约是春秋战国之物;四川长江三峡的悬棺,时间为战国到东汉时期;贵州松桃悬棺为两晋时期的;广西安隆、湖南永顺的悬棺时间约为唐宋时期;黔南悬棺大约是明清时期的。

  悬棺葬是一般叫法,文献中对这种葬俗至少有二三十种叫法,而且多带有神秘色彩,如“仙人葬”、“仙蜕”、“仙岩”、“仙人城”、“仙人石”、“仙人山”、“仙人屋”、“仙人船”、“沉香船”、“挂岩子”、“箱子岩”、“亲家殿”等等。近代学者试图给以科学命名,但也很不统一,有“悬棺葬”、“崖葬”、“岩葬”、“崖洞葬”、“岩洞葬”、“崖墓”、“岩墓”等名目,这些叫法大多不离“崖”、“岩”二字,突出了悬崖岩洞的特点。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资料,这种葬俗,棺柩的放置方式,大约有4种情形:

  第一种是崖洞式,数量最多,出现时间也最早。它的特点是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崖洞或岩石裂缝,略加修整,把棺柩放在里面。如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地的悬棺,大多属于这种方式。有的还在洞口安设木门,洞内用木板隔成椁室,架设棺木架。晚期的崖洞葬,多寻求幽险之处,不一定要求高岩临河。

  第二种是将棺柩放在绝壁上天然形成的石台凹崖之处,不作任何掩饰。这种方式,以长江三峡悬棺最有特色,棺柩放在悬崖峭壁的水平缝隙中。四川巫溪荆竹坝、湖北秭归棺木岩等地,至今还存有许多这种古代棺柩,在山影云雾中时隐时现,被称为一大景观。

  第三种是在悬崖上人工开凿直洞或横龛。直洞与崖壁垂直,有的口小腹大。横龛较小,仅仅能放进一棺,而且棺的一个侧面往往暴露在外。这种直洞与横龛,往往同时同地并存,互相参用。黔东、湘西和川南等地都有许多这种人工开凿的洞龛,有的洞龛外,还有人物、动物、花卉之类的雕刻。

  第四种是名副其实的悬棺葬。在悬崖峭壁上打孔,楔进木桩,将棺柩架在木桩上,全部暴露,从崖下可以看见棺底。

  以上无论哪种形式,共同之处是都葬在悬崖峭壁,可望而不可即。近年,考古学家在武夷山调查悬棺时,见放棺之处都是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只能借助望远镜观察。

  放棺之处既如此险要,那么,当年是怎样把笨重的棺柩放到上面去的呢?据史书记载,大致有两种办法:一是先在悬崖下筑土堆,从土堆上把棺柩送到里面,然后再把土堆清除掉,这应该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二是用绳索从山顶上将棺柩坠下,放置到预定的位置。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临河峭壁之处,似乎也不难办到,而且可能更省力。中国少数民族的葬俗丨南方民族的悬棺葬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