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明清丧葬制度的变化丨清代帝王丧礼

时间:2019-11-28 21:07     来源:《丧葬史话》     作者:张捷夫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宫廷丧礼是历代丧葬文化的集中体现。清代宫廷之丧,既沿用儒家传统丧礼,又保留某些满洲旧俗,非常隆重复杂,浪费惊人。现将皇帝丧礼中有特色之处作一简单介绍。

 

  宫廷丧礼是历代丧葬文化的集中体现。清代宫廷之丧,既沿用儒家传统丧礼,又保留某些满洲旧俗,非常隆重复杂,浪费惊人。现将皇帝丧礼中有特色之处作一简单介绍。

  (1)陀罗经被。皇帝死后,当日小殓,除衣着贵重华丽外,尸体上还要覆盖陀罗经被。陀罗经被由西藏活佛进贡,一般用白绫制作,上面印有烫金的梵文经咒,而皇帝用的陀罗经被为黄缎织金,五色梵字,每一幅都由活佛念过经,持过咒。小殓后,宫廷内外,举哀成服,人人穿白布孝衣,大殿内挂白布帐。乾隆皇帝死后成服时,一天就用掉白布两万匹。

  (2)棺柩。棺柩虽不依古代棺椁之制,但制作极为讲究,装饰十分豪华。如乾隆皇帝的棺柩,内壁衬以五色织金梵字陀罗尼缎5匹、各色织金龙彩缎8匹,共衬13层。大殓时,棺柩内还要放入大量珍贵的随葬物品。

  (3)丹旐(音zhào)。大殓后,棺柩停放在乾清宫,宫门外置丹旐。丹旐就是幡,是从汉族丧仪中的铭旌演变而来的。不过,丹旐要比铭旌豪华得多。铭旌用的是一幅白布,上面书写死者的姓名官职;而丹旐是用丝织品制成。皇帝的丹旐为织金九龙绮。

  (4)蓝批。皇帝之丧称“大事”,为国丧,要颁诏天下。新皇帝居庐守制,百日后御门听政,朝臣服丧27天。27天之内,皇帝对朝臣所奏之事,不能像平常那样用红笔批复,要一律改用蓝笔,称“蓝批”。部院衙门行文,也要改用蓝印。此制本来只限皇帝、太后之丧,其他人无此制。但有时也有例外,那就是顺治皇帝的贵妃董鄂氏。她生前受到顺治的恩宠,死后又享殊礼,不仅被追封为皇后,而且,顺治帝违例用蓝批达4个月之久。

  (5)殡宫。棺柩在乾清宫停放27天,然后移到殡宫暂时安放,等待下葬。殡宫没有统一的地方,顺治、康熙的殡宫设在景山寿皇殿,雍正的殡宫设在雍和宫永佑殿,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的殡宫设在景山观德殿,道光的殡宫设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6)遗念和殷奠。死者生前所用过的衣物,除用作随葬品的以外,其余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送给亲属、大臣等人,称“遗念”;另一部分分批焚烧,就是殷奠。通过遗念和殷奠,不难看出清宫生活的奢侈。光绪皇帝是一个傀儡皇帝,无权无势,又死在清朝快要灭亡之时。按说,他的遗物应该是清代皇帝中最少的。但是,在他死后,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们仍都分到了不少“遗念”。其中以隆裕皇后和瑾妃得到的最多。隆裕皇后得到天鹅绒冠一顶,黄缂丝夹金龙袍一件,石青江绸棉金龙褂一件,月白春绸棉袄两件,月白春绸棉裤一件,灰春绸棉裤一件,青缎凉里尖靴一双,玉器两件。瑾妃得到黄江绸夹金龙袍一件,石青江绸棉金龙褂一件,月白春绸棉裤一件,青缎凉里尖靴一双,玉器两件。殷奠焚烧的衣物,数量更大。从死到葬,每逢祭奠礼仪,都要焚烧衣物。据粗略统计,共焚烧20次,烧掉衣物共734件,其中包括很珍贵的织金龙袍、天鹅绒冠及各种绸缎衣物。

  (7)尊谥大典。清朝特别重视谥号,通常在大殓之后,由新皇帝命群臣拟定谥号、庙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找出一大堆溢美之词凑在一起,包括徽称20多个字。如雍正皇帝的徽称谥号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敬大孝至诚宪皇帝”。前面20个字是徽称,最后3个字是谥号,庙号为“世宗”,通称“世宗宪皇帝”。谥号、庙号拟定好以后,经新皇帝允准,交工部制造玉册、玉宝、香册、香宝、绢册、绢宝,由钦天监择吉日举行尊谥大典。大典极为隆重,前一天要派官员敬告天、地、太庙、社稷。大典之日,在殡宫前设仪仗,新皇帝率群臣行三拜九叩礼,礼仪官依次宣读绢册、绢宝。礼仪完毕,由新皇帝将谥号诏告天下。

  (8)演杠。棺柩在殡宫停留的时间无定期,主要是根据陵墓竣工的时间而定,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安葬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整修京城至陵地的道路、桥梁,沿途搭设供送葬时夜宿的幔城、芦殿。东、西二陵距京城均100多公里,通常走六七天。如此遥远的路程,巨大的棺柩竟不用车载运,而用人抬。抬棺杠夫通常要数千人,共分60班,每班128人。另外,每班还要有4人作候补。如此众多的杠夫,当然不可能是职业杠夫。除首末两班用校尉外,其余都是从京郊各县青年农民中挑选来的。安葬前,要把他们集中在德胜门外的旷地上,进行操练演习10多天,称“演杠”。演杠要严格按照送葬时的各项要求进行。杠夫用许多纵横十字交叉的木杠,抬着与棺材重量相同的木板行走。木板中心放一只盛满水的碗,以行进时水不溅出碗外为合格,实在强人所难。

  (9)送葬。送葬是整个治丧活动中最隆重的仪式,除各种名目的祭奠仪式外,送葬队伍也极为壮观:最前面是64人的执幡队,接着是1000多人的仪仗队,旌旗招展,幡纛蔽日;仪仗队后面是由128名身穿驾衣、头戴翎帽的杠夫抬着的棺柩,棺柩上覆盖圆顶棺罩,四周有绣龙围帐,如同一顶彩桥,所以称“吉祥轿”;棺柩后面是十路纵队的武装护卫,弦弓箭镞,刀枪如林;最后面是文武官吏、皇亲、后妃等人的送葬车队,通常有数千辆。乾隆皇帝安葬时,送葬车有4000多辆。整个送葬队伍浩浩荡荡,蜿蜒数十里。队伍过后,地上的纸钱雪白一片。

  (10)奉安大典。棺柩抵达陵地后,先停放隆恩殿,遣官告祭祖陵、后土和陵寝山神。为使巨大的棺柩能平稳地进入地宫,要在墓道铺设木制轨道,将载棺灵车由轨道徐徐引至棺床之上。经管理丧事的王公大臣验视后,将灵车、木轨撤去,放置随葬物品。陪葬物品除各种衣物珍宝外,还有两口大缸,装满麻油,盖上设一灯台点燃,称“万年灯”。最后封闭墓门,焚烧仪仗。

  (11)题主礼。封墓后,随即在隆恩殿举行题主礼。题主就是写牌位,由大学士2人行一跪三叩礼之后题写,然后,将写好的神牌放在宝座上,上香献酒。仪式结束后,神牌由皇帝和大臣护卫回京,放到紫禁城东侧的太庙中。至此,整个治丧活动结束。明清丧葬制度的变化丨清代帝王丧礼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