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宋元丧葬丨元代的丧葬风俗

时间:2019-11-28 22:08     来源:《丧葬史话》     作者:张捷夫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分成许多部落。13世纪初,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建立了政权。

 

  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分成许多部落。13世纪初,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建立了政权。至元八年(1271年),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都大都(今北京),随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虽然推行汉化政策,但态度并不积极,汉化程度不深,蒙古人自始至终未能摆脱其游牧民族的本色。典章制度虽仿照汉唐,但大量掺杂着蒙古旧俗残余。丧葬更没有统一的礼制,各色人户(忽必烈把全国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各依旧俗行事。蒙古统治者甚至禁止仿效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流行隐葬方式,即葬后不留形迹。这种埋葬风俗,大概是和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潜葬一脉相承的,即使是帝王,也不采用汉族的陵寝制度。从太祖成吉思汗起,元朝的十几个皇帝,死后大都葬在漠北起辇谷(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现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草原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座衣冠冢。蒙古帝王无论死在什么地方,哪怕是百天路程之外,也要把灵柩送到起辇谷埋葬。葬后不筑坟丘,“以万马践踏踩平。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之。”成吉思汗葬后,还特意在葬地广种树木,成为密林,更无法知道埋葬的具体方位。

  这种不留形迹的葬法,目的可能是防止被人盗掘。所以,运送灵柩非常保密,要把途中所遇到的人杀死。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尔泰山的途中,护送灵柩的人要把沿途遇到的一切人杀死,并对他们说:“请你离开凡间到阴间去吧!去服侍你们已经驾崩的领主吧!”例如书中记载在运送宪宗蒙哥的灵柩时,护送灵柩的骑兵就曾将途中遇见的2000多人全杀掉了。

  蒙古习俗,当帝后病危时,则由寝宫移居于毡房,死后在毡房成殓。棺材用楠木制作,制作方法是将一根粗大圆木从中间纵向破开,刳成人体形,宽窄长短,仅能容身而已。合棺后,外表涂漆,再用4条金链箍紧。棺罩及灵车帐帘,皆为用金线织成纹饰的青边白毡。灵车启动后,由一名蒙古巫妇牵一匹骏马(称金灵马)在前引导。途中,每日用羊奠祭3次。挖墓坑时,将挖出的土块依次有序地排列,下棺后,再将土块依次填回去。因为不筑坟,剩下的土要运送到别处去。埋葬后,留送葬官3人,居住在离墓地5里之外,负责每天祭祀。3年后返回,此后,再无墓祭之礼了。

  元朝没有统一的丧葬礼仪。塞外,特别是西北各汗国,仍遵照先祖旧俗。而在京城或内地做官的蒙古人,因受儒家学说和汉族丧礼的影响,往往仿效汉族传统丧礼行事。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死后,他的儿子英宗依汉族丧礼成服,夜间睡在地上,每天只喝一碗稀粥。蒙古族官吏无丁忧守制之礼,父母死后,仍照常任职。泰定年间甚至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官吏,如有仿效汉官丁忧守制者,“除其名”。但有人却不予理会,凡遇亲丧,自行离任守制。为此,天顺帝诏令:“官吏丁忧依本俗,蒙古、色目人仿效汉人者,不用部议,其愿丁父母忧者,听然。”从此以后,才将官吏丁忧守制列入典制,但也不十分重视,官吏丁忧守制期间,经常被夺情起复。

  一般蒙古人流行浅埋。病危时,在帐幕(蒙古包)前立一杆长矛,上面以黑毡缠绕,表示凶祸将到,外人不得进入帐内。临终之时,和汉族亲属必须守在身旁目睹断气的习俗相反,几乎所有的人都要离开帐幕。如目睹气绝,则被认为是晦气,一年之内都不准进入首领的帐幕。埋葬一般不用棺材,秘密地择地而埋。有身份的人,常常先在墓坑内放置一顶小型帐幕,使死者端坐在帐幕中央,面前摆设食品。埋葬时,还往往随葬马匹,一般是一匹母马带一匹马驹,以及一匹配鞍的公马及弓矢器具。

  埋葬以后,还要举行“火净”仪式,清除晦气。一般是点燃两堆篝火,火堆旁立两杆长矛,两矛之间系一根绳子,绳子上缀一些布片。死者的家属、亲朋以及所有参加送葬活动的人,甚至还有牲畜、帐幕等,都要在缀有布片的绳子下通过。同时,还有两名巫师分别站在火堆旁,向火堆泼水,唱丧歌。

  汉人的丧葬,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礼俗,但不像唐宋时那样讲究,各行其是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果以传统的儒家丧礼来衡量,违礼现象相当普遍,以致引起许多人的忧虑。有人批评说:近年来风俗日薄,父母之丧,尚未殡殓,便吃肉喝酒,无所顾忌;送葬管弦歌舞,大摆宴席,不醉不已。死者尸骨未寒便享乐如此,天理何在!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也批评说:“元代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惟较酒肴厚薄,全无哀戚之情。”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元代墓葬与以前的唐宋和以后的明清相比,似乎呈马鞍形,规格较低,表现出相对的薄葬风气。在已发掘的元代墓葬中,除相当数量的火葬墓之外,主要是土坑墓和砖室墓。就砖室墓来说,绝大多数是单室墓,唐宋时期的那种多室、双室墓已很少见到。至于少数双室并列墓,如在安徽安庆发现的大德年间的范文虎墓、江苏吴县发现的吕师孟墓、山东邹县发现的至正年间的李裕庵墓等,都是夫妻同坟异墓,与以往的单人双室、多室墓不同,还有个别仿木建筑的壁画墓,主要发现于山西南部。但仿木建筑部分非常简单,有的是属于示意性的。壁画墓的壁画内容单调,主要为“夫妇开宴”、“十二孝子”以及其他日常生活题材,以往那种壮观的大驾卤簿、车马出行,以及庞大的乐舞场面已不复见到。这表明以往流行的壁画墓,至元代已处于没落时期。

  元代,北方流行石棺(不包括火葬墓),南方流行木棺,且木棺的防腐措施比宋代更有所发展。宋代主要是用松香填塞棺缝,元代又增加了石灰、木炭等物。如安庆范文虎夫妇墓,棺柩内外均用松香、石灰和糯米汁灌实;吴县吕师孟墓,在棺柩周围填满木炭、石灰;无锡钱裕夫妇墓,棺下铺松香;邹县李裕庵墓,棺柩周围填石灰、灌米汁。由于有较好的护棺措施,所以,这类墓葬不仅棺柩、衣物和随葬物品尚存,有的尸体也保存完好。如邹县李裕庵夫妇墓,发掘时男尸保存完好,头戴褐色素绸风帽,身穿6件长袍,下身穿丝绵裤;女尸不存,只留下许多丝织衣物。在苏州发现的吴王张士诚之母曹氏墓,由于棺柩周围填满了石灰,尸体也保存完好,大量随葬物品也存留下来。随葬物品除丝织衣物、金冠、玉带、银奁、银镜架之外,还有两套象牙制成的哀册。每套40条,4条为一版,册文阴刻填金,首尾两版刻龙凤纹。这种比较奢侈的墓葬,在迄今所发现的元代墓葬中是很少见到的。宋元丧葬丨元代的丧葬风俗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