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宋元丧葬丨宋代帝王官吏丧葬

时间:2019-11-28 22:08     来源:《丧葬史话》     作者:张捷夫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北宋的建立虽然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但并非太平盛世,开国不久,就面临重重困难。内部民变、兵变此伏彼起,外部辽、金、西夏不断侵扰。

 

  北宋的建立虽然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但并非太平盛世,开国不久,就面临重重困难。内部民变、兵变此伏彼起,外部辽、金、西夏不断侵扰。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宋王朝为了维护统治,便操起了理学这一思想武器。

  宋代理学又称道学或新儒学,是儒家思想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它虽然有许多派别,但核心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理学认为“三纲五常”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天理”,人人必须严格遵守,即使饿死也不能违反。在这种思想理论指导下,丧葬便明显地表现出儒家丧礼的复兴。宋代以先秦儒家丧礼为蓝本的丧葬礼书,纷纷问世,数量之多历代绝无仅有。有官修的,也有私修的。在私修礼书中,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司马氏书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家礼》影响最大。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光宗耀祖,即位后便兴师动众,以皇帝“大丧礼”改葬其父,将在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的陵墓迁往巩县,并亲自拟定陵墓规格。从汴京到巩县,途中要经过中牟、管城(今郑州)、荥阳、汜水、偃师(今河阳)等地,路途遥远。灵车、明器车和仪仗队浩浩荡荡,招摇过市,而且所过府州县镇,当地官员皆须迎送。赵匡胤之所以将其父的陵墓由汴京迁到洛阳附近的巩县,是因为他准备迁都洛阳。后来迁都未成,皇陵却搬到了巩县。以后的每个皇帝及皇室成员死后,都远送到这里安葬,劳民伤财,莫过于此。至道三年(997年),太宗赵光义死,灵柩由汴京运往巩县,仅仪仗队、抬陪葬物品和牵引灵车,就用了11193人。仁宗时朝每年要向辽和西夏支付数十万两白银和大量丝绢,国家财政每年亏空白银1500多万两,而仁宗赵祯死时,仍发钱150万贯、绢250万匹、银50万两,用于治丧和赏赐。

  与以往不同的是,宋代取消了生前营建寿陵的制度,陵墓必须在死后开始营建。根据儒家丧礼,皇帝死后7月而葬,陵墓必须在死后7个月之内建成。所以,每当皇帝死后,满朝文武官吏往往要倾巢出动,特设陵墓使、礼仪使、仪仗使、桥道使等,由宰相领衔,各负其责,所用工役达数万人。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赵祯死后,调各路兵卒4.6万多人赶造陵墓。

  官吏之丧虽有品级之分,但基本上分为“诏葬”和“非诏葬”两类。诏葬即官葬,由国家出资办理,并遣礼官监理丧事。享受这种待遇的人,当然大多数是皇亲大臣,也有少数品级不高但有特殊功绩者。因为是诏葬,所以治丧规格较高,礼仪隆重,开销自然巨大。

  诏葬虽然体面风光,但由于国家财力拮据,难以承受这么大的负担,以致对不少高官显宦都不能兑现。而这些人的亲属又往往互相攀比,为等待诏葬而长期停柩不葬,有的甚至停10年以上。庆历年间,为等诏葬而停柩10年以上未葬者有400多人,使朝廷大伤脑筋。嘉祐七年(1062年),仁宗皇帝特发诏谕,下令凡停柩5年以上者,必须择日而葬,不许继续停柩等待官葬。元祐年间,哲宗赵煦又诏令:停柩10年未葬者,即依律弹奏,限期埋葬。

  非诏葬多为四品以下的官吏。他们虽非官葬,但皆有赙赠。赙赠数额,通常绢50~500匹、钱5万~50万贯不等。

  宋王朝对官吏的丧事是很重视的,只是因为国家财政困难,负担不起巨大的开支,才使许多应该享受官葬的人不能进行官葬。至于礼仪方面,还是相当周全的。凡大臣和有特殊功绩的官吏死亡,皇帝往往要亲自前往致奠1~2次;对三品以上的官吏,还有辍朝、追封册命、赐谥等礼仪。

  辍朝。凡一品、二品官之丧,皇帝停止上朝两天,在便殿举哀成服;三品官之丧,停止上朝一天,不举哀挂服。

  追封册命。凡贵臣死后,朝廷要追赠封爵名号,派策封使前往丧家宣读,仪式隆重。

  赐谥。凡三品以上官吏死后,葬前要定赐号。先由死者家属将死者的生平事迹呈报朝廷请赐,由尚书省拟定,报皇帝批准赐给。但由于谥号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来拟定,因此,有的丧家自知死者居官无善政,顾虑定谥时会遭到贬斥,往往不予请赐。太平兴国年间,集贤院学士王皞曾为此奏言:谥号是行为的表现,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听到他的谥号,便可知道他的行为;赐谥的目的是彰善痛恶,激浊扬清,使其死后是非分明,以此劝诫官吏要居官清廉,多行善政,如果任其逃避,为恶者便不知悔改。他建议官吏死后,不必经过亲属请赐,直接由朝廷拟定赐给。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其实,亲属不主动请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按当时的惯例,请赐之家需要供给尚书省酒食,并要向撰拟官馈送礼品,表示酬谢。否则,所拟定的赐号便不会令人满意。为不增加死者家属的负担和防止撰拟官作弊,景祐年间,朝廷曾下令取消馈送礼品,酒食由官方供给。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取消了供给酒食和馈送礼品,所以,为已经死去多年的人请谥的越来越多。由于时间过了很久,死者的事迹多不清楚,子孙或门生故友又有意虚美隐恶,而官方往往不认真查证,便根据他们所提供的虚假材料拟定谥号,因而造成谥号名不符实,虚假之词严重。这不能不遭到人们的非议。为此,仁宗赵祯又诏令:凡应得谥号者,皆需葬前奏请;如果亲属不主动请谥,则由尚书、太常合议拟定;如有徇私而定谥名不符者,按选举不实之例治罪;凡葬后请谥者,一律不准。宋元丧葬丨宋代帝王官吏丧葬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