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魏晋薄葬的流行丨简陋的两晋帝王陵墓

时间:2019-11-28 22:05     来源:《丧葬史话》     作者:张捷夫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魏咸熙二年(265年),魏国的实权派人物司马炎取代曹魏称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建兴四年(316年),匈奴人灭西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魏咸熙二年(265年),魏国的实权派人物司马炎取代曹魏称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建兴四年(316年),匈奴人灭西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建康(今南京市),史称东晋。

  两晋基本上沿袭魏国丧制,实行薄葬。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祖,在魏国时已左右朝政,地位显赫。但他们作为魏国的大臣,仍遵守魏国的丧制,实行薄葬。西晋建立后,武帝司马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奉行先祖遗制,大力推行薄葬。晋泰始三年(267年),礼部衙门奏请迁移其祖父司马懿墓附近居民,以扩大陵区,武帝不准。第二年皇太后死,为合葬,须打开其父司马昭的陵墓。武帝令太尉司马望前往致祭,进奉蜜玺。蜜玺是用蜡制作的,这比曹丕为其父曹操所进金玺更为节俭。晋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发布诏令,批评在墓前立碑、设石人石兽等是“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他下令严加禁止,擅自设置的,要一律毁掉。

  西晋的几位皇帝,在其帝陵旁基本上没有搞建筑或其他设施,墓室也极简陋。例如,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的陵墓,经考古学家勘测,都是土洞墓,墓室很小。司马昭的陵墓,墓室长约4.5米、宽约3.7米,仅墓底铺砖;司马炎的陵墓,墓室长5.5米、宽3米。

  由于皇帝带头薄葬,大小官吏都不敢奢侈,甚至以薄葬为荣。自作终制,遗言薄葬,一时成为社会风尚。太保王祥遗言:气绝,只洗手足,不须沐浴,不须用布匹裹尸;殓衣用生前所穿的旧衣,不必重新制作;墓地选土质坚硬之处,不须用砖石砌垒,不堆坟丘。谏议大夫庾峻的“终制”说:朝死夕殡,葬勿择日。名士黄甫谧的“终制”文字很长,主要是告诫子孙:要朝死夕殡,夕死朝葬,不用棺椁,不制新衣。还说:他本来想裸葬(不穿衣服),光身埋入土坑,但恐与人情不合,所以,他决定死后即殓,殓用时服,用席子裹尸,用麻绳捆扎,择不毛之地,挖十尺深坑,将尸体埋葬;生前所用器物,一概不准随葬,唯葬《孝经》一卷,以表示不忘孝道;葬时封土与地面持平,将挖墓坑时掘出的草,仍种在上面,以不误其生长。死后,其子均按所嘱办理。经济富裕、生活比较奢侈的人,也有不少死后薄葬的。如散骑常侍夏侯湛,出身豪门,平时生活奢侈,但临终前却遗嘱薄葬:“小棺薄殓,不修封树。”因此,人们评论说:“生不砥砺名节,死则俭约令终,是深达存亡之理。”更有一些社会贤达,对丧葬不予重视。“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乘车出行时,常令人带着铁锹跟随车后,嘱咐说:死在哪里,便挖坑埋掉。对死后的一切,全无顾及,极为洒脱。

  东晋基本上沿袭西晋丧俗,仍以薄葬为主。明帝司马绍临终前遗诏:丧事“一遵先度,务从俭约,劳众崇饰,皆勿为也”。成帝司马衍、孝武帝司马曜等,都是极力推行薄葬的人。晋咸康七年(341年)皇太后死,负责办理丧事的官员奏请在陵墓前建造“凶门”。司马衍说:建凶门“大为烦费”,诏令停止,并不许在墓中增加任何装饰。他说:“重埌之下,岂宜崇饰无用,陵中唯洁扫而已。”礼官又奏请挑选公卿子弟60人作挽郎,司马衍也不准。晋太元四年(379年),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死,司马曜特诏令:丧事唯从俭速。穆帝司马聃在东晋皇帝中算是一个稍有厚葬意识的人,打算死后在墓中随葬“宝器”。但大臣江道援引宣帝司马懿关于不用明器的遗令,进谏反对。司马聃无奈,只好遵“先旨”而行,不用宝器。

  东晋皇帝的陵墓,都在都城建康城外的富贵山一带,于山腰凿穴而成,大多不筑坟丘。10个皇帝陵中,起坟的只有一座,那就是司马聃的永平陵。坟丘周围四十步,高一丈六尺。这与汉代帝陵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魏晋薄葬的流行丨简陋的两晋帝王陵墓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