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少数民族丧葬习俗|锡伯族

时间:2019-11-28 21:49     来源:中华丧葬     作者:李少林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一般人死亡后入棺土葬,只有喇嘛或产妇死后实行火化。男的埋在西边,女的埋在东边。人葬之前,全家族都来吊孝,全身穿白色孝服,名日:“重孝”。

 

  一般人死亡后入棺土葬,只有喇嘛或产妇死后实行火化。男的埋在西边,女的埋在东边。人葬之前,全家族都来吊孝,全身穿白色孝服,名日:“重孝”。吊唁时妇女不坐炕,均坐在草地上。出殡时,尸体需头向后、脚向前抬出家门,意思是脚朝前方行走。经过人家门口、井台时,门口和井台上要放一盆水,否则不能经过,坟坑事先刨好,埋葬后回家再把死者的枕头烧掉,并请埋葬人先饮一杯酒,洗手后,才进屋。丧葬仪式繁简,随各家经济情况而定。子女守孝百日;妻室守孝三年,在守孝期内不得改酒,再叩三个头。晚辈戴孝,女的解开发辫,等死者葬后再将发辫与白布编结在一起,一直戴三年;男子戴白色无沿礼帽,长孙还要在帽后拖两条长布带。死者在家限放三日。第三日入殓前要设酒席。入殓时,要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等物放进棺材,或将其焚烧。棺盖两头分别写上“上”、“下”二字,上”为头部,“下”指脚部。棺盖上面蒙上红布,上写白色字。如死者是男,就写“学生×(姓氏)公之柩”;是女,就写“孺人某地(地名)×(姓氏)氏之柩”。棺材外面做有自布架子篷,挡住上面,四周用花布遮住,不使棺材外露。抬棺须是24个人,出棺人葬的路上,遇到山,家属就跪下叩头说:“遇到山,我们叩头了,过去了。”遇到桥,照样叩头说:“遇到桥了,我们叩头了,过去了。”下葬时,如在平地,死者头部向北,坡地,头部放置高的一面。埋时,长子动第一锹土,次子动第二锹土,最后大伙一起动土。葬毕,在坟脚下用三块石头搭一个小台,为后代作供台。接着,在坟地摆一次酒席,然后,顺原路回归,回去要洗手。次日,死者的亲人要来上供,也叫圆坟。以后的每年都要在死者去世的前一天上供。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也要去上供。抬丧舆一般停灵三天后出殡。丧舆是用来抬棺的木轿。出殡时,把棺材装入丧舆里,由青壮年抬着,一边7人,后面跟随多人,以便半路换肩。抬丧舆的人必须保持步伐整齐,沉默庄重。前面由挽幛的人引路;接着两人抬着“神位”,抬丧舆者随后,家人、亲戚着丧服跟在丧舆之后,边走边哭,气氛悲壮。现在,除农村个别地K外,多数都以牛车、汽车代之,不再用人抬走舆。二十三、满族丧俗报庙·烧饭过去,满族的每个宗族都有“家庙”,庙内藏有族谱。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板,将尸体放在上面,头朝西,然后报丧,家人到家庙,在族潜上死者的名字旁划一道黑杠,就是“报庙”。如在夏天,“报庙”的当天入殓;如在冬季报庙后,第三日入殓。人殓时,在院内挂两条黑布镶边的红布大幡,穿白布旗袍孝服。送丧后,在坟前摆供桌,烧纸,浇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齐烧掉,渭之“烧饭”。“烧饭分为葬后七天一烧,四十九天一烧,百日一烧,周年烧一次,要连续烧三年。窗口出殡满族亡人的灵柩不许从门口抬出,只能从窗口抬出去。满族认为,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抬死人。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必须移居到南炕上,不许在北炕或西坑上病她,认为北、西炕为贵。死后要用布盖面,不许见到天日。同时,在院子西边竖一丈五尺高杆,上挂九尺长布幡,用红、黑布缝成。出殡须是单口,出殡时其亲友要争抢布幡,认为用幡给孩子缝补衣服,可避邪增寿。古丧吊满族先人,久居山林,人死以后赤身露体涂上牛迪,悬挂在森林中高大的树上或投到山谷中,以招鸟兽啄食。如果被鸟兽贬完,戚族都来丧吊,相互庆贺。如果还剩一些,则认为此人生前罪魁、较大,“上帝不收”,必再涂上牛油、让鸟兽来吃,直到吃完为止。满族人关以后,随着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受宗教的影响,这些习俗早已改变。二十四锡伯族丧俗一般人死亡后入棺土葬,只有喇嘛或产妇死后实行火化。男的埋在西边,女的埋在东边。人葬之前,全家族都来吊孝,全身穿白色孝服,名日:“重孝”。吊唁时妇女不坐炕,均坐在草地上。出殡时,尸体需头向后、脚向前抬出家门,意思是脚朝前方行走。经过人家门口、井台时,门口和井台上要放一盆水,否则不能经过,坟坑事先刨好,埋葬后回家再把死者的枕头烧掉,并请埋葬人先饮一杯酒,洗手后,才进屋。丧葬仪式繁简,随各家经济情况而定。子女守孝百日;妻室守孝三年,在守孝期内不得改嫁。现在丧葬形式已大为简化。少数民族丧葬习俗|锡伯族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