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传丧葬习俗的礼仪|棺椁

时间:2019-11-28 21:29     来源:中华丧葬     作者:李少林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自原始社会未期,人类始有埋葬死人的观念,初为无棺集体葬、死者都是直接或者仅用一些讨枝草藤类值物稍微掩裹一下而埋入土中的。到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六、七千年),始有棺葬。

 

  自原始社会未期,人类始有埋葬死人的观念,初为无棺集体葬、死者都是直接或者仅用一些讨枝草藤类值物稍微掩裹一下而埋入土中的。到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六、七千年),始有棺葬。

  而椁的产生更晚一些。所以,棺椁作为埋葬死者的用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后汉书》卷三十九载:“《易》日:古之葬者,衣以薪,藏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造,自黄帝始。”棺椁的产生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最早的棺椁,也许为陶质,其形状或为瓮,或为罐。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直至汉代,此种葬具都比较流行。用木头制作的棺椁,商代早期开始盛行。

  《说文》中说:“葬有木椁也。”请人段玉裁注曰:“木椁者,以木为之,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礼记·檀弓》曰:“殷人棺椁。注:‘椁,大也,以木为之。’言椁大于棺也。”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棺椁都是葬死者的用具。就同一个墓葬来说,椁一定是大于棺的,椁是外层,棺是内层,两者互为表里。

  墓室较大的长方形竖穴墓中有棺、有椁(或仅有棺),即便是一般平民的小型土坑墓,也都有棺。值得注意的是,殷商时期的部分棺椁已非白坯,而有人为的颜色。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的棺材,体积虽然较大,其表面却被涂抹上了红、黑两种颜色;殷墟侯家庄100l号墓中的椁,是用木头搭制的,椁壁上刻出了花纹,花纹的凹凸处全都填上了红颜色,在其主要的纹饰点线上还镶嵌着用野猪牙雕成的装饰品。这当是后世油漆、彩绘棺椁的滥觞。

  棺是装敛尸体及随葬品的用具,椁是棺外的套棺。套棺不是一般身份、地位的人随便可以使用的。《论语·先进》说,德行极好的颜渊不幸短命,孔子哭得格外伤心,边哭边道:天老爷要我的命啦!天老爷要我的命啦!颜渊的父亲,亦即孔子弟子的颜路特意恳请老师卖掉自己乘坐的车子来替颜渊置办外椁。孔子未答应。由此可见,地位不显赫或没有建功立业的人是不可以使用椁的。

  庶民不能用椁,却可以用棺,也就是说,棺的使用对象没有限制。但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社会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被坚决地强制性地划分出了高低档次。于是,棺的大小、形貌以及制作的材料也随之有了讲究。据考古资料介绍,汉代皇室的棺就有别于官吏的棺,官员的棺又不同于老百姓的棺。天子的棺高而且大,有的竟长达4.29米,宽2.7l米;官员的棺,平均长度是2.11米,宽度O.7米。贫无力自葬者和战死沙场的士兵的棺材不玎l{棺,却称“杩”、“椟”,这类棺材极小,勉强可l扳装下尸体。制作棺的材料,最为常见的是木材,有桐、杉、樟、梓、楠、柏、松、杂木等。不是所有的木材都可以制椁作棺的,制作棺椁的木村必须耐腐朽,最符合要求的大概要推楠和樟了。楠、樟为帝王的御用之物,也是赐给公卿大夫们的物品。正因为最高统治者的青睐,致使那些得不到这种赏赐的公卿大夫垂涎三尺,而不惜财力、人力,不远千里万里,从南方的深山老林里“请”到京师的家中。

  制棺的材料,还有陶土。如1973年四川乐山斑竹湾出土的五代琉璃三彩陶棺即是。

  陶土之外,还有石。197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市郊发掘出了一具北魏的画像石棺。石棺选用的是青灰色的石灰石,由底、左帮右帮、前档后挡、盖等六块石板安榫装配而成。制棺的材料除石之外,还有玉。河北省满城汉中山靖王刘箍之妻窦绾墓中收藏着镶玉漆棺。棺的内壁镶嵌有192块玉板,棺的外壁及棺盖共镶嵌着26块玉石。

  铁、铜、银、金等金属材料也可以制作棺材,但这类棺材多为袖珍型的,它几乎全是佛教徒们装盛佛舍利的专用品,该种类型的棺材,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中塔内就有遗存。

  棺材的表面是可以油漆彩绘的。而油漆彩绘水平最高的实物,是湖北随州擂鼓墩墓出土的曾侯乙双重木棺。所谓双重木棺,就是大棺之中套装着小棺。大棺涂抹着黑色的漆为地,上面还画满了朱、金、黄色的花纹。小棺则以朱色为底,用黄黑色绘描出了龙凤、神兽、怪鸟、窃曲、窗格纹等。棺的头部还画有手持双戈的守护神,其造型十分逼真。大棺小棺的彩绘水平极其高超,甚至不亚于现今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小轿车的喷漆工艺,即使埋于地下两千多年,但出土之后却依然光亮如新、清明似镜,因而成了研究中国古代工艺史、美术史、髹漆史的绝好资料。

  在棺椁礼制发展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对棺椁的制造特别用心用力,使得棺椁相当考究,其装饰相当豪华、费财相当的多。比如,在长沙发现的马土堆一号墓中,用了四层套棺,棺外有椁,套棺中外层为黑漆棺;二层是黑地彩绘棺,棺外黑漆底上彩绘卷云和一百多个形态诡谲的动物、神怪形象,第三层为朱地彩绘棺,上绘龙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图案;第四层是盛放尸体的内棺,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再饰以绒圈绵和羽毛贴花绢,做工十分讲究,装饰十分精美,可谓极尽工巧之能事。

  棺作为最普通的葬具直到今天还为实行土葬的人们所沿用,其形制、大小虽有区别,但都大同小异,而且没有什么礼规限制了。至于棺材做成什么样子,做多大多高,完全取决于相沿成习的风俗习惯和死者家庭的财力甚至是家庭成员的好恶感。

  在民间,子女在其父母进入老年之后,就要选择吉日给他们制作棺材。因为老人健在,所以不说棺材;而讳称“老房子”或“寿材”、“寿器”。吉日一般居于闰月之中。人们认为,闰是余数,即余日,余数、余日的累积,就形成了闰日或闰月。闰日、闰月做寿材,就可以使老人健康长寿、快乐欢悦,“闰年闰月一百岁”。就是这个意思。在木匠动手做寿材的这天早晨,该户人主高挂红色灯笼,点燃龙凤蜡烛,甚至燃放鞭炮,闹出一派喜庆的量象。子女家人全部集中起来,给老人敬献寿桃、净水(即“甘露水”),叩头礼拜,再焚香化表。仪式之后,设宴,子女向老人和木匠敬“长寿酒”。寿材即将完工之日,家人便邀请所有的亲轰和乡邻聚会,举行“祝寿”活动。

  盛殓死人的棺材,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禁忌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材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寿材要放在干燥处,越干燥越好,据说如此能使本人来世疾病稀少。否则,就会多病灾。寿材要早早漆好,不然的话,殓后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提前制作寿器之风俗,早者可在《后汉书·孝崇度皇后纪》中发现:“敛以东园画梓寿器”,唐人李贤注释说:用梓木做成棺材,再用漆涂抹。将棺材说成“寿器”,是希望久长,求这个棺材的主人能够长寿。

  值得提及的一是安徽徽州地区,青年人正式结婚前的一天,男方请人赴女方家搬运回来的嫁妆中,却公然有着一对大红棺材!奉送给新嫁娘一对棺材,应该是预治寿材风习的遗存和发展。在启程运往男方家时,这对棺材必须走在搬抬嫁妆队伍的最前面。棺材内装有苎麻布、白布,据说是留作将来的子孙们送终时“披麻戴孝”用的。整个棺材罩盖着用大红绸缎精心绣制彩花的‘‘棺套”。棺材的后面还紧跟扛着红漆木制棺凳的两个人。将棺材作为嫁妆,预示着新婚的夫妻和睦、亲密、吉利、白头偕老。

  预治棺椁,也预治寿衣。而此种预治寿衣之事,民间早已司觌惯。据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风俗辞典》介绍,当父母入知命(50岁)或耳顺(60岁)之年,为子女的就该给他们缝制寿衣了。缝制寿衣也需挑选时日--“五富日”。称谓五富日就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分成四组,一、五、九月选亥日、二、六、十月选寅日,三北、十一月选巳日,四、八、十二月选申日。或者不用五富日,而用“天恩日”,选天恩日的原则是“四季何日是天恩?甲子乙丑丙寅连,丁卯戊辰兼己卯,庚辰辛巳壬午言”。吉日确定,邀请裁缝进家,也有-套类似于做寿材的礼拜仪式。仪式之中,子女要向父母敬献衣料,衣料多为棉布、麻布,即便有钱的人家,也极少用绸缎。仪式结束,裁剪缝制开始。寿衣做成,酬谢裁缝。以后凡是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老人就得认真地穿上它。人们认为,活着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死了也会穿同样的衣服。让老人多穿寿衣,他们就知道自己告别人间时的衣着打扮,所以要常穿。这对老人来说,既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展示:子女孝顺,家境昌盛。有些地方,甚至主动地将寿衣出借给村邻的新嫁娘为嫁衣,寿衣被众多的新娘子穿破了,老人却依然健康地生活着。传丧葬习俗的礼仪|棺椁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