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慎终 > 正文

传丧葬习俗的礼仪|装殓

时间:2019-11-28 21:21     来源:中华丧葬     作者:李少林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木。古礼装殓分大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Et大殓。这是和所谓“三月而葬”相应的。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装殓也就比较及时,大

 

  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木。古礼装殓分大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Et大殓。这是和所谓“三月而葬”相应的。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装殓也就比较及时,大多临终时穿好寿衣,次日便装殓入棺。

  小殓、大殓之分,在于前者指穿好寿衣等,后者指装殓入棺。古礼小殓并不在临终之时,后世则多是趁弥留之际给将死者穿好寿衣。这一方面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则出于俗信,民间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病人生命危危之际,一般要先为其沭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丧”,亦谓之“送终”。临终之前或临终之时的沐浴更衣,事实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

  沐浴尸体,在汉民族以及部分少数民族中广为流行。从周代开始,天子、皇帝死,均须依礼仪规定浴身。南宋以后,上自高官,下至寻常百姓,都遵循《朱文公家礼》的规定,帮死者浴身。据说北方干旱少水地区,在饮水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当婴儿呱呱坠地、结婚及去世时,洗身是不可缺失的程序。从另一个世界来到人间,洗去身上的脏物,表明得到了家庭的认可,成了社会的一员,其含意可谓重大。而死后浴身,可能也具有相同的文化含义。沐浴事大,有些地方甚至演变成了买水洗身,即在取水之处投下制钱。有些地方还在水中放置樟树皮、柚子皮、橘子树叶和香料、艾等能够消毒的东西,煮好后,用以浴尸。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除擦洗脸面、手脚和修剪指甲之类事项外,带有一定技术性的理发、梳头和穿衣、插戴等。寿衣俗称“装裹”、“装老衣裳”,有的是生前就做好了的。通常是选择有闰月的年头做寿衣。

  一般而言,敛衣的件数大都是单数,总的来说,件数越多越好,或是“不必尽用”。敛衣之外,后世民间还将风兜戴在亡人的头上。风兜的颜色,秀才以上者为红色,一般读书人为蓝色,不识字的为黑色。所着之鞋,有在鞋头缝上一颗珍珠的,人们认为阴问不同于阳闻,黑暗得很,因此,珍珠可以为死者带来光明。如果死者是妇女,就在鞋的底部纳出莲叶荷花,表示足踏莲花赴西天拜佛去了。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丧礼中,小敛更衣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礼节,只是输入了更多的代因素而已。如所更之衣忌用带“洋”字的料。因“洋”字谐同“阳”字。殓衣是给去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间”的含义,而去阴间的人就不适用了。还按北方汉族习惯,贴身穿的是白色衬衣幸寸然后冉穿上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黑色的长迦,整套服装不能有扣,要全部系,表示后继育人,也就是带“子”的意吃奸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黑色帽。帽顶上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以驱除煞气,认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成了正果。同时绝对不能用皮货,俗说亡人如果穿皮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转身牲口了。衣料也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

  更衣之礼的地方性很强,具体的操作程式各地并不一致。存湖南湘中地区,给亡者穿戴并整容时,整容师要将亡者的衣物全数脱掉,穿上新的白色内衣内裤,再穿上中层、外层衣裤,件数必须成单,若衣穿五件,裤穿三条;若衣穿七件,裤穿五条。装束时,亡者脚手关节开始僵硬,据说亲人在一旁以不同的称谓带感情地呼唤,亡者的关节会变得松软,便于装束。装束时,男性要剃头,女性要梳发,然后戴上寿帽,穿上寿抹寿鞋。寿鞋袜由女儿或女性亲戚做。寿鞋底钉七星,意为愿亡者足踏星月,登天成仙。值得强调的是,人无论在那个季节去世,其所着敛衣,一般都是冬装。民间主持小敛之人,大都是长子,也就是由死者的大儿子给死者穿寿衣。如果长子幼小,那就由亲友中的长者代替。穿衣的顺序是由下而上,即先穿裤,再着衣。也有在小敛时,边让和尚念经,边给死者穿衣的。丧礼书说,准备小敛时,“更衣”仪式后,接着就在东堂之下摆放食物奠祭死者,此项内容叫“小敛奠”。还要在灵床前设置一个临时的供案,上边放“长明灯”,给死者在阴间照明;摆一碗“倒头饭”,上插三根秫秸棍,棍顶裹一个棉球,称“打狗棍”。为了防止“诈尸”,要用麻绳把死者的双脚捆起来。此外,还要防止猫狗进入屋内。至此,小殓也就结束了。

  大殓也叫“入木”。大殓的时候,死者的孙男弟女们都要守在旁边,称“亲视含殓”。棺木中,自然是铺盖俱全,比较讲究。死者放入棺中以后,还要放入许多小的陪葬品。《南京采风记》曰:“入殓,届时亲人均须环送,即将亡者舁入棺内,棺内睹物为:黄土、石灰、炭屑、雄黄、衾、褥、鸡鸣枕、脚炭、纸卷。”旧时王府大殓时,由当差的双手捧来朱漆坛子或木雕盒子,内苜殉葬物品。首先将去掉花翎(鸟兽羽毛忌八棺)的官帽、宝石顶的朝珠放在亡人身边。再将亡人生前用的文房四宝、书籍,甲常用之物,如水晶或瓷质的彝烟赢,玉的或象牙的烟碟,挂在腰间的白玉别子、翡翠搬指(男子戴在大拇指上的饰物),手揉的川芎、核桃,甚至是小件的文玩古董。民问根据亡人性别、年龄亦有不同的殉葬物,如手杖、眼镜、怀夷、水烟旱烟袋、玉、翠、玛瑙等不同质量的烟坠等等。殉葬物里还包括金银财宝,不能让亡人奔波劳累了一辈子,临死空着手走,避免应了“空着手儿来,空着手儿去”的典故。民间富户讲究让亡人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入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掌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锞子。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让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鼗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其实,殓物不宜过丰,否则奋易招来盗肇睢对棺柩、坟墓进行破坏。殓物从俭,反而能让活人帮死人都安心。

  据说,为了保证亡人落个整尸首,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为‘西,都应殓入棺内。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疑小造沐浴时所翦下来的指甲(当时均将其纳入小红布袋,收藏起来)。

  遗体放好以后,接下来还有“开光”、“挽发”等礼俗。开光指死者的长子为亲人揩拭面颊,亲友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揩拭的时候用筷子挟一个湿棉球,依次擦拭眼圈、耳朵、口,最后为死者擦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转身摔碎。这时,全体孝子瞻仰过遗容以后,要大哭,表示最后的诀别。

  开光之后要把棺盖钉上,这时便要挽发。一般钉棺盖时,孝子要喊“亲人躲钉”,以免木磔伤及死者的灵魂。如果孝子孝妇把头发梢缠在钉子上,便是挽发了。其意义,大略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之父母”,以维系幽明,联络心性。

  一切准备就绪,由主人“奉尸敛于棺”。此时此刻,最能表现也最需抒发子女们的孝心,是亲人孝思之绪外在化、形式化的最佳场合。因此,家人们皆捶胸顿足号啕大哭。其做法早已相沿成俗。妇女为父母哭丧,拍手、捶胸,号哭。中念叨一些死者的恩惠、自己的痛念。孝子哭丧是否捶胸跳脚哭之尽礼,往往是亲友居在很长时间里评说的题目。将尸体放进棺材,这就是“大敛”,故大敛又称“落馆”、“入棺”、“入木”、“落材”、“入室”、“入殓”。那装了尸体的棺材就是“柩”了。

  大殓一般在成服以后进行,此时的主要亲友业已基本到来,生死决别的意义更加重大。传丧葬习俗的礼仪|装殓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穿越美的世界历程》新书发布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常回家看看是爱的旋律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