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孝星闪闪光汗青(8)

时间:2019-11-30 20:55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骆承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为了树立历代孝亲的典范,有人编了《二十四孝》《续二十六孝》《四十八孝》《百孝图》等,表彰了历代的一些孝子、孝女、孝妇、孝孙,在宣传孝道方面,曾起到一定的作用。

  71.朱寿昌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盱眙)人,父亲做官时娶妾,生朱寿昌,不久,寿昌便随母离开了父亲。七岁时父亲将他接回家,但不许他母亲进门,母子一别就是五十年。后来朱寿昌任阆中知县,时时想念生母,到处打听也没消息。甚至划破手指写《金刚经》,希望感动上天和世人,仍未寻到母亲。在他五十七岁那年,下决心弃官外出寻母。朱寿昌经过千辛万苦,历尽危难,终于在陕州一个姓党的家中找到了母亲。原来,母亲迫于生计已经改嫁,并生下二子。母子相见,悲喜交加。母亲见了儿子,了却多年心愿,便叫他回去继续做官,朱寿昌却坚持将母亲及两个弟弟一起接回家中,辞去官职,每日奉母尽孝。他的孝行曾多次得到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赞扬。(《宋史》卷四百五十六)

  72.赵伯琛

  赵伯琛,生于北宋后期。父亲赵子,宣和年间在棣州做官。因与北方的金人打仗,被调到塞上。当时,赵伯琛还年幼,与母亲张氏留居棣州。后来金人打来,母子相失,父亲也无音信。到了建炎二年(1128)才得以南归,此时听说父亲已经死去,便到处寻找母亲。一直找了二十余年,后来听人说在泸南,他便徒步向四川走去,又走了好几年,到了绍兴二十一年(1151)才找到母亲。母子见面,抱头痛哭,接着把母亲接回家中。南宋大学问家曾慥赋诗以赞美他的孝行。(《宋史》卷四百二十六)

  73.王全斌

  王全斌,宋朝太原人,宋初为西川行营前军都指挥。后因平蜀有功,官到武宁军节度,他小时候有一椿孝亲的故事。他父亲在后唐庄宗驾前为臣,任苛岚军节度使。那时战乱频仍,各种名目的兵匪到处掳掠,他父亲招了一百名卫士。后唐庄宗怀疑他有谋反之心,下诏要他到京城进见。父亲心里害怕,不敢前去。当时才十二岁的王全斌对父亲说:“这大概是怀疑您有谋反的意图吧,向皇帝说清楚就行了。我跟您去,皇帝如果不相信,把我留下当人质。”父亲照他说的去做,消除了皇帝的疑心,保住了性命。(《宋史·王全斌传》)

  74.李师中

  李师中,宋朝楚丘(今山东曹县)人,熙宁初官拜天章阁体制,知泰州,是宋代有名的王佐之才。他少年时有一件为父申冤的事迹,朝野闻名。他父亲李纬是泾原都监,有一年,西夏出动几十万军队南下,朝廷派李纬率军出战。李纬不畏强敌,率部英勇奋战,但与其配合的几路人马却未战先逃。李纬部寡不敌众,战败后被降职。少年李师中为此愤愤不平,直接跑到相府为父申冤,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派人对他反诘,李师中据理力争,振振有词,谁也辩不过他。吕夷简不耐烦地对他发脾气说:“这样的事,不是你这样的平民百姓所干预的!”李师中说:“我是他儿子,为父亲伸冤,不该管吗?”后来朝廷终于对他父亲以公平的待遇。少年李师中为父伸冤的故事,传为佳话。(《宋史·李师中传》)

  75.颜诩

  颜诩,唐朝太师颜真卿的后代,颜真卿曾谪于庐陵,其后人颜诩便为吉州永新人。他年青时父亲死去,兄弟几人,在他主持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远近闻名。他对继母与亲母一样孝敬。一家百余口人,住在一起,男女老幼,一切循礼守法,敦睦仁让。大家庭一起吃饭,自己不因为是家长而特殊。几十年来,家中人没发生过口角,没有尔虞我诈的事发生。他活了七十多岁,治家有方,乡里一致赞扬,他的行为也为其祖增光。(《宋史》卷四百五十六)

  76.黄庭坚

  宋朝大书法家黄庭坚,幼时非常聪明,能过目不忘。他舅舅到家后,经常考他。每次提问,都对答如流,回答正确。他二十三岁中了进士,很快又做了太史。他虽然当上大官,但对母亲孝敬却丝毫未减。在生活上对母亲体贴入微,生病时日夜守候,端屎端尿,夜里衣不解带。母亲很爱干净,嫌婢仆对便桶刷得不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刷便桶。家里人及婢仆不叫他干,他说:“儿女不应嫌父母脏,照顾父母是儿女的本分。”苏东坡赞颂黄庭坚的为人和文章:“独立万物之表,巍立于文坛,万世不灭奇光。”(《宋史·黄庭坚传》)

  77.张菊花

  宋朝有个女子张菊花。在她七岁的时候,便被后母偷偷卖到范尚书家。后母骗丈夫说不知孩子到哪里去。父亲疼女儿,几乎把眼哭瞎。过了几年,父女在姓金的家里见了面,父亲把她领回了家。到家后就要休去后母,张菊花不同意,留住了后母。父亲死后,她对后母无任何怨气,照样孝顺,后母腿不能走路了,她常背着后母外出。后母死了以后,她又去范尚书家,说明当年不该随意离开,今天父母已死,我应照样回来做工。她干活又勤劳又和气,深得范家的赞许,人们评论说“孝女就是品德好”。

  78.高若讷

  宋朝榆次(今山西榆次)人高若讷,字敏之,在朝内官阶很高。官至观文殿学士,又是翰林院侍读学士,还兼任尚书左丞等职。他官场虽然如愿,但母亲患病,却使他整日记挂在心。为了熟知母亲的病情,知道医治的方法,他遍学各种医书,除《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书外,还有张仲景的《伤寒论诀》、孙思邈的《方书》《外台秘要》等。这些书很久不再流传,高若讷不但从中找到很多给母亲治病的方法,还对这些书考订、校勘,把其中的一些错误纠正以后刊行于世,世人才知道有这几种书。高若讷不但学医尽了孝心,这些医书广为流传,惠及后人,日后许多名医都是学习高氏而成功的。(《宋史·高若讷传》)

  79.申积中

  申积中,宋朝四川成都人。还在襁褓之中,父亲的朋友杨绘无子,与他父亲商议后,将他抱回杨家为义子。他渐渐长大,懂事之后,知自己是杨氏养子。但对养父母一直尊敬、孝敬,谁也看不出他是义子。为了报答双方父母的恩情,努力攻读,十几岁便中了进士。尽管有了功名,当了官,仍然孝敬奉养父母,养父母去世以后,依礼安葬,又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的婚事办妥以后,才回归本族,复姓申氏。复姓后又对亲生父母尽孝。蜀人对他十分敬仰,称作“纯孝”。(《宋史》卷四百五十六)

  80.杨芾

  杨芾,宋朝吉州吉水人,对父母极孝敬,在当地是位有名的孝子。每次外出回来,总是给父母买来酒肉及一些好吃的东西。日子长了,妻子生了气,说他不顾妻子,他婉言说服妻子以后,家中一切好的东西还是先给父母吃。绍兴五年(1135),大饥,当地粮米匮乏,他到百里之外为亲负米。有一次遇到盗贼,要抢他的米,他哭着说:“我这是为父负米,我已三天没吃饭了。”盗贼见他情真意切,又见他面黄肌瘦,知是真话,便放过了他。(《宋史》卷四百五十六)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