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孝星闪闪光汗青(5)

时间:2019-11-30 20:55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骆承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为了树立历代孝亲的典范,有人编了《二十四孝》《续二十六孝》《四十八孝》《百孝图》等,表彰了历代的一些孝子、孝女、孝妇、孝孙,在宣传孝道方面,曾起到一定的作用。

  41.陶侃

  陶侃,字士行,晋朝江西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早年丧父,家中贫苦,在母亲淇氏教育下,修身自省,好学不倦。成年后笃行孝道,谨遵母教,他在外地当县吏时,负责监管鱼税。一次有人回家时,他令人把做好的 鱼送交母亲,母亲不但不收,还写信责备他是假公济私。陶侃听从母亲的教导,为官清廉,公私分明。有个叫范逵的人曾访问陶侃,见他母亲抽出自己铺的草苫子喂马,剪下自己的头发来换酒待客,对他母子十分敬佩。后来陶侃先后官至枞阳令、太尉,一生清廉、正直、勤奋。为了记住母亲为官要勤正清廉的教诲,他每天将一百块坯从室内到室外搬来搬去,如此习以为常,借此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他经常教育部下勤奋勿惰、清廉勿贪,这些都是他谨遵母教的结果。

  42.王祥

  王祥,字休征,晋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性至孝。其母早死,继母朱氏,生子王览。朱氏偏爱自己的儿子,常年令王祥干重活,吃很坏的饭食。但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必亲尝后才端给父母。后母要吃鲜鱼,当时天寒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的寒风,赶到河上破冰,冰下跃出一只鲤鱼,拿回家去,给继母烹食。继母深受感动,转变了对他的态度。继母死后,王祥十分悲痛,依礼安葬。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也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当时人把他们居住之处称“孝悌里”。临沂“孝悌里”至今犹存。(《晋书·王祥传》)

  43.李密

  李密,字令伯,晋朝阳武(今四川彭山)人。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撇下年幼多病的李密。祖母刘氏对他精心抚养,爱抚备至,祖孙相依为命。李密长大后,努力攻读,成为著名学者。祖母年老,李密对祖母极力孝敬。祖母生病时,日夜侍奉,夜不解衣,饮食汤药必先尝后进。李密谨遵祖母教诲,在当地讲学育人,声名远播。晋泰始初年,皇帝征诏李密,欲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事已高,无人奉养,坚不应命。在他上皇帝的《陈情表》中,说祖母已是风烛残年,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氏之日短也”。祖母死后,李密才出来做官。李密这篇情真意切的《陈情表》,被当作范文传颂千年,李密孝祖母的事迹也不胫而走。(《晋书·李密传》)

  44.荀灌

  晋朝人荀崧,是当时一位名臣,死后被谥为“敬”。他有个女儿名叫荀灌。此女在父亲教育下,不仅习文,也习武,小小年纪就练成一身好武艺。她母亲不愿她和男孩子一样习武。她说多学本事,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父亲荀崧对祖母孝敬做出榜样,她自小也孝敬父母。当父亲任襄阳太守时,杜曾叛乱,围困襄阳,城内人少粮缺,外面不知消息,荀崧为此十分焦虑。在此危难时机,荀灌提出冲出重围报信,荀崧不许。荀灌努力说服父亲,率领几十名勇士突围而出,搬来救兵,解救襄阳之难。全忠全孝,荣载史册。(《晋书》卷九十六)

  45.却诜

  晋朝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却诜,博学多才。任宫迁议郎时,母亲死去,朝廷准许他回家给母亲办丧事。因为他为官清廉,家境贫穷,没有钱买马给母亲送葬,又不忍心用车拉棺材入林,于是先把母亲的棺材寄埋在自己家的北墙外,每天向母亲的棺材行礼。同时一有空便养鸡、种菜,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去挣钱。如此干了三年,才凑够钱买了八匹马,用这些马拉着车把母亲的棺材送到坟上。自己又一次次背土给母亲修了一座大墓,完成了自己依礼葬母的心愿。(《晋书·却诜传》)

  46.木兰

  北朝乐府诗中有一首《木兰辞》,向人们介绍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民间传说她姓花,父名花弧,是被编入军籍的一名战士。她对父母十分孝顺,服侍父母尽享天伦之乐。有一年,敌人打到北方边疆,朝廷对有军籍的人按例征发。当时,花弧正染大病,不能应征。随父长大的花木兰早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眼看着父病不能出征,朝廷又催得很急,为解父忧,木兰遂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戍守边疆十二年,屡立战功。后来班师回朝,皇帝要对她封赏,木兰坚决推辞:一不求官爵,二不爱钱财,只愿回家孝敬父母。这时人们才知道她是女子,时人传为佳话。(《木兰辞》)

  47.拓跋宏

  公元424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焘在山西大同一带建立了北魏政权。鲜卑人经常与中原的汉族接触,也接受一些儒家文化。其后代拓跋宏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大,自小就对父母、祖父母孝顺,对老人尊敬。他父亲献文帝背上生了一个很大的疮,疼痛难忍。因为疮内有脓,太医无法用药。年仅四岁身为太子的拓跋宏,为解除父亲的痛苦,趴在父亲背上,用嘴把脓一点一点地吸出来。后来他当上皇帝,锐意改制,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惠政于民,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进步。他提倡孝道,反对不孝之人。他的长子不孝,被他贬为庶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魏书》卷七十五)

  48.樊深

  樊深,北魏时猗氏(今山西猗氏县)人,曾做过中散大夫、国子博士等官。魏孝武帝西迁时,他的父亲被人家害死,他自己也慌忙逃到山中避难。在一次躲避敌人追赶跳崖时,把脚摔伤,疼痛难行。又没东西吃,忍饥挨饿更加难受。第二天,忽然得到几块饼。饿了一天,正想去吃,马上想到继母可能在挨饿,应先给她吃。樊深平时对继母和对父亲一样孝敬,此时仍未忘继母。他等了大半天,等到天黑,一跛一拐地走回家中,见继母正一人在家,为父丧啼哭呢。他马上把仅有的食物给了继母,看着继母吃下,心中十分高兴。(《北史·樊深传》)

  49.宇文延

  宇文延,北魏洛阳人。其父宇文福为镇北将军,瀛洲刺史。宇文延为散骑常侍。因宇文福年老,皇帝叫他儿子在身边陪侍。有一年,瀛洲的大乘教徒作乱,突然攻进瀛洲。宇文延率家丁仆役努力奋战,死伤多人,他也受了重伤,但却保住了父亲。这时叛军假意后撤,却暗中派人到官邸放火,宇文福还在里面。宇文延得知,不顾熊熊烈火,阵阵浓烟,冲了进去,把父亲抱到外面。而他的身体也被烧烂多处,毛发胡须全成灰烬。此时他还不顾自身危难,又率军与敌苦战,最后赶跑敌人,保全了瀛洲,也保全了父亲。(《魏书·宇文福传》)

  50.吉翂

  吉翂,字彦霄,南朝梁朝冯翊莲勺(今陕西大荔)人,世代居于襄阳。十五岁时,任吴兴原乡令的父亲遭人诬陷,被捉拿治罪。吉翂到处哭诉父亲的冤情,许多人深受感动。其父因为不服审讯,又得罪了上司,竟判为死罪。吉翂击鼓鸣冤,愿代父受死。管刑狱的官员蔡法度认为吉翂孝行可嘉,但想到他只是个小孩子,未必出于自愿,便很严厉地对他说:“我可以允许你代父一死,但你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吗?”吉翂说:“我当然知道。只要父亲脱险,我情愿去死。”蔡又问:“你知道受刑很苦吗?”吉翂说:“我代父受刑,虽苦也情愿。”面对酷刑,吉翂毫无惧色,一再申明:“我是代父受刑,死也心甘。”皇帝得知吉翂如此孝行,下诏重新审理其父案件,知是冤案,遂赦免了他父亲,也释放了小吉翂。(《梁书》卷四十七)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