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中华第一大孝子——舜

时间:2019-11-30 20:52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骆承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后笃谨,匪有解。

 

  舜(虞舜)是儒家记载中古代圣明的君主,实为我国父系氏族社会产生不久中原地区的一位首领。此前经炎帝、黄帝、蚩尤之战,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后,尧、舜接着管理天下,被后人称作理想的明君,实为天下的共主。多年来人们还熟知舜是一位大孝子。《史记·五帝本纪》记: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后笃谨,匪有解。

  文中还叙述了一个具体的故事:

  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顺杆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面对着父、弟多次陷害,舜不但不反对,不报怨,日后还“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因此,人们多称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孝子。

  依据史书上记载舜的孝行,试作如下分析:

  一、舜之孝体现“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列宁曾把人们的思想分作“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和“永恒的范畴”。前者为一定时间、空间,人们在社会上所处地位不同而出现的思想,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有用,否则便无用,甚至相反。而后者则是在任何时间、空间、条件下都有用的思想和行为。“孝”便属于后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孝行”。社会发展到春秋时期,孔子、曾子作《孝经》,对孝的内容、形式、目的、作用及其延伸的表现等,都给予明确的回答。人们这种自发的孝行,便成为人世间重要的道德规范“孝道”。

  舜孝的行为是史书记载最早的孝行。为此,首先明确孝的观念是怎样产生的。

  从生态伦理来看,一些动物老幼之间的爱抚、供养等行为,都是它们的本能,不能称“孝”。只有有了人类以后,才有“孝”。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有思维的,人在社会中生活。而孝则体现人的思维,在人际关系即社会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各方面的认知水平很低。四季变化,刮风下雨,草木生长,庄稼收获,认为是天地之神所赐,便敬天敬地。人们一代代繁衍,系历代祖先传来,便敬祖先。对天地、祖先的尊敬演化成对他们的感恩。在历代祖先中,延续至今,与自身关系最直接、对自身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于是这种感恩思想与行为便用到父母身上,这就产生了孝行。

  舜所处的时代,父系家长制刚建立不久。父系家长制就是父在家庭中有绝对权威,家内任何人都应服从家长。舜的父亲虽然瞎了眼,虽然做出一些糊涂事来,依理子女也不应反对。当时在父系家长制中,一夫一妻制刚推行不久,一个男子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妻子。舜的父母(包括后母)是一个整体,孝敬父亲同时也一定要孝敬母亲(后母)。对父母的孝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行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慈、爱、孝、敬,是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舜对父母的孝和逆来顺受的表现,在当时都是有原因的。

  二、舜孝悌兼备,为了维系家庭团结

  舜的父亲对舜陷害,是在后母挑唆下,而后母之所以这样做,是为其子象争夺财产。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私有制,有了私有财产。最初私有制的产生,是部落联盟首长侵吞大众财产出现的。私有财产的出现正是伴随着攫取、掠夺而来的。《史记》记尧不但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还给舜一些财产:“赐舜 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舜的财产是正当获取的。其后母弟象要通过非法手段攫取其私有财产,所以多次设法害舜。当他们认为已经把舜砸死到井里以后,《史记》中记:

  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

  舜弟象做了这么大的坏事,自己还夸功说事情是由他谋划的,于是要得到尧的二女(即舜妻娥皇、女英),还有琴,以及宫室,另将仓廪、牛、羊给他父母。这种用非正当手段夺取别人财货的事,历代均有,此只为一例。而舜面对着象这种邪恶手段,为什么不反对呢?正是为了维护这个刚刚建立不久的家庭,因此还可以说舜是“悌”的典范。

  对财产,人人想要,象要用非法手段获得,舜却通过合法手段(即自己的劳动)获得,由此又可见舜道德水平之高。自古以来,家是社会、国家中最基本的单位。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大孝为忠,小忠为孝。维系一个个的家庭正是维护国家、维护社会。舜的孝悌行为,不但利于家庭,也利于国家,这也是历代史书、传说中表彰舜孝行的一个目的。

  三、孝子能行仁,仁者治天下

  孝是一个人起码的品德,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舜的行为正体现了这一精神。《史记》记: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溪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历山耕田者,常为土地问题争吵,舜到那里耕种,因行仁道,当地耕田者改争为让。在雷泽打鱼的人,经常为打鱼的范围争吵,舜带头让出一些渔区,当地渔民谁也不争了。舜到河滨制作陶器,原来当地制的陶器很粗糙,舜改进方法,提高了陶器制作水平,当地人不再为陶器粗劣而发愁了。这几个例子,体现出舜的仁和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别人,竟自出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即在他活动的地方,一年就变成一个小村落,二年就变成一个较大的邑,过了三年竟发展为一个县城。这都是他笃行仁德对人们感化的结果。《孟子》说:有的人天天起个大早,办善事,这个人就是舜(《孟子·尽心上》)。舜从二十岁,便因孝闻名天下,当时的首领尧考察了他十年。到他三十岁时,尧问四岳谁可以为天下的首领,四岳都推荐舜。可见他孝悌、仁德的表现已为天下所公认。《史记正义》记“二女不敢以帝女骄慢舜之亲戚。”“亲戚”指舜父瞽叟、舜的后母及后母所生之弟象、妹颗手。他的妻子也和他一样笃行孝悌,维护家庭团结,这正是他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因为舜从孝出发,表现仁德,尧便把天下共主的高位让给他。他即位后,更加谦恭仁德。《尚书》记:

  咨尔舜,其大智也与!好察尔言,隐善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期以为舜乎。(《尚书·舜典》)

  《论语》中孔子更盛赞舜: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也已矣。(《论语·泰伯》)

  舜即位前后种种仁德、谦恭、办事适中、一切为民的表现,具体显示出“小孝为忠,大忠为孝”及“移孝为忠”的道理。

  四、从《孟子》中一段寓言来看

  《孟子·尽心下》有一段关于舜的寓言: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这段奇怪的寓言,出现一阵奇怪的回答。孟子的弟子桃应问:“舜是天下的共主,他任命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皋陶当法官。偏偏这时候舜的父亲瞽叟杀了人。面对这一严正问题,舜怎么办?”孟子的弟子向孟子提出这个难题,让孟子依理回答。孟子听后马上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这正说明舜讲仁德,不徇私情。即使向皋陶讲情,皋陶也不会放过。接着又问:“难道舜就不阻止吗?”即舜难道眼看着他父亲因杀人偿命被绳之以法吗?孟子回答:“舜怎么能去阻止呢?因为他父亲确实杀人了,人家抓捕他是有根据的。”舜面对着这一严重问题,既不能(也不应)讲情,又不愿(也不肯)让自己的父亲因杀人而偿命,怎么办呢?孟子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说:“舜把抛弃天下共主之位看成扔掉破鞋一样。他宁愿不当天下的共主,偷偷地背起父亲,逃到法律管不到的海边住下来,终日陪伴老父,过得很痛快,把曾经当过天下共主的事全忘光了。”

  有人认为舜这种做法不对,说他不应为了一个人,抛弃天下共主的地位,对天下人民不负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够治理天下的不会只有舜一个人,而舜只有一个父亲,为人子者,应对父母尽孝。这段寓言强调的是一番亲情,歌颂的是一个“孝”字。人们听了这个故事,对舜的孝行印象更深刻了。

  日后,民间传说舜在历山耕地时,大象来帮助耕田,百鸟来帮助耘田。七百年前,有人编《二十四孝图》时,把他列到首位,并题为“孝感动天”。近日拙著《新编二十四孝图》中也把他列在前面,但却讲的是《史记》中记载的故事。

  写到这里,不禁吟出《论语·泰伯》中孔子说的那句话:“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还可以再说一句:中华第一大孝子——舜。天经地义论孝道|中华第一大孝子——舜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