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们的孝行发展成的孝道,是人类思想中“永恒的范畴”。即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各种人都不可避免的,都要遵循奉行的伦理道德。
中国的儒家多年来主张孝,提倡孝,历代朝廷奉行儒家思想也提倡孝,宣扬孝。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尽管对“孝”有不同的解释,也不反对孝。孔子不是出世者,是入世者。儒家思想也不讲出世,而讲现实。它的主张与讲出世的多种宗教显然不同,但是“孝”的观念却是相同处甚多。现将中外一些主要宗教对孝的观点重点介绍如下:
一、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张道陵创立后,敬奉老子、庄子。如果说儒家的学说是入世、治世、协调人际关系的话,道教则是追求个人永生,关心的是个人健康。尽管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不是道教的核心信仰,但他在传教活动中,却不能不采纳和利用儒家的孝道。如道教早期的《太平经》中就有:“为人父母,亦不容易。子亦当孝,承父母之教……父母所生,当令完,勿有刑伤……”孝子尽孝“是大善人之行,天必令寿,神鬼佑之不敢失”(《太平经》625页)。“故天地最以不孝不顺为怨……天地至善,唯不孝大逆。”(《太平经》115页)“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太平经》405页)
晋人葛洪著的《抱朴子》也是一部道家作品,书中有:“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顺仁信为本。”《太上感应篇》中也提倡“忠孝有悌”等美德。在谴责人们恶行时,有“违父母训”“抵触父兄”“失礼于舅姑”“轻慢生灵”等。
道教还有篇《净明忠孝全书》,认为“净明之事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书中规定道家修炼的三个步骤是:“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真正净明。”(《正统道藏》第四卷3292页)还有一篇《文昌帝君孝经》其六章的题目是:育子、体孝、辨孝、守身、孝教、孝感。几乎与儒家之孝无有区别。
二、佛教
印度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东汉时期传到中国,他们在来中国前也主张孝敬父母。佛教讲前生、来世,自然也重孝。《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依据佛教的原理,一个人应该做善事,才能使自己在因果报应中得利,而孝道正是应该做的大善事。
早期佛经中的《长阿含经》中有:
夫为人子,当以五事孝敬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所有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二)
《增一阿含经》记:
侍奉父母,爱护妻儿,做事有条不紊,这是最高的吉祥。(《经集》37页)
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后,对孝这一伦理道德观点更加强调。如《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记:
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六)
一部《佛说孝子经》强调“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父母恩重经》中以散文的形式道出人间父母的十大恩惠。包括母亲分娩的痛苦、喂乳、洗尿布、养育,等等。《佛说盂兰盆经》中,讲出目莲救母的故事。讲完以后说:“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十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便成为中国民间提倡的“盂兰盆节”。
中国的佛教多年来提倡孝。为了着重提倡,历史上有几位高僧还写出倡孝的著作。如佛教华严宗五祖圭峰大师,即宗密和尚写出《佛说盂兰盆经疏》。书中写着:“始于混沌,塞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主,其唯孝道矣。”“戒虽万行,以孝为宗。”
宋朝的佛教高僧契嵩写了一部《孝论》,分为十二章。开始便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其十二章的标题为明孝章、孝本章、原孝章、评孝章、必孝章、广孝章、孝戒章、孝出章、德报章、孝略章、孝行章、终孝章。围绕孝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与阐发。
还有一位 宏,即明朝的莲池大师。他的著作中强调“出世间大孝”,主要论点为:
世间之孝三,出世者之孝一。世间之尊,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至成贤以显其亲。(《云栖法汇》卷二十五)
明末还有一位藕益大师智旭,在其《佛说盂兰盆经新疏》中说:
“自性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为体,孝慈为宗。(《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戒虽无量,以孝为宗。万行虽多,以孝为首。(《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以上各代高僧的高论,在“孝”字上与儒家何其相似!单凭这一点,佛教在中国传播便可通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