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墨子》孝文化的主旨和当代意义(2)

时间:2019-11-30 20:50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孙君恒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二、要旨

  (一)“孝,利亲也。”

  《大取篇》里,墨子将孝的亲属关系归结为利,主张其实际内容,反对空虚的、形式的、表面的东西。这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很重要。孝敬不是虚假的,一定要有客观的、实际的内容,墨子强调了物质方面基本的生理需要,抓住了关键。但是他抹杀了人类亲缘关系的复杂性。实际上,家庭成员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孩子、老人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直接带来效用,例如他们带来赡养负担,增加许多麻烦。可是,家庭关系中互相尊重(尊敬)、互相帮助,不计较利害得失,体现真诚的爱、精神的满足。试想,如果家庭里面都计算利害,爱情里面斤斤计较,人们的生活哪里有轻松与和谐?

  (二)节葬

  丧葬礼仪,在古代为凶礼,为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之一,是对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的重要形式。一定规模的丧葬,是寄托哀思的必要方式。为了死者的荣誉和后代人的心理满足,丧葬出现许多大操办的情况。因为人的生、死、婚姻,乃世界所有民族所重视的人类共同行为。

  墨子反对劳民伤财的厚葬,特别是统治阶级残忍的殉葬,怜悯劳动人民的悲惨人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积极意义。墨子指出,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厚葬久丧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仁者将求除之天下,相废而使人非之,终身勿为。墨子反对儒者为纪念故人的大肆操办行为,提倡新的、简单的丧葬做法,例如:

  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节葬下第二十五》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节葬下第二十五》

  但是,今天看来,对故人一定方式(规模、程度)的祭祀,仍然是孝敬、缅怀、纪念所需要的。福柯在《新科学》中,也强调隆重的仪式遍及世界,形成了文化传统。纯粹从效用上来看待丧葬是不够的,容易低估、甚至否认人的价值的特殊性。阿马蒂亚·森在批评功利主义时,就针对丧葬问题的效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不能用简单的效用来认识这个问题。阿马蒂亚·森认为,一个人去世后失去了享受快乐与痛苦的能力,但是人们并不完全终止对

  他“权利”的考量,还要妥善安置他的遗体、举行隆重的葬礼和纪念活动;避免他遭受诽谤。所以,仅仅考虑效用和福利是极其狭隘的,无法解释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与对自由的追求。

  我们看到,厚葬的价值是随历史变化的。古代权贵的厚葬,当时对百姓来说是严重的负担、负价值,但是在现在作为文物被挖掘、发现、展览,供人们进行研究、参观,则有积极的正价值。

  (三)慈孝为天下和调的重要因素

  天下变得混乱的根源归于兄弟不和调、父子不慈孝、君臣不惠忠,强调“父子相爱则慈孝”。墨子认为,孝也是一种“兼爱”,指出,人人平等,爱别人要像爱自己一样,孝敬别人的父母也要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治天下的根本之一。父慈子孝,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此方可万民大利。

  是以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居处无节,出入无度,男女无别。《兼爱上第十四》

  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兼爱下第十六》

  墨子强调,父亲对孩子要慈,孩子对父母要孝,不仅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慈,也要对别人的孩子慈,孩子不仅要对自己的父母孝,也要对别人的父母孝,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人们所具有的爱,应该是不分你我的,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在熙熙攘攘、利来名往的社会,墨子以慈孝为基础的圣王之道是大利天下黎民百姓的。

  (四)历史深厚的“孝”

  孝德自古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是存在于中国人之中的特有的文化机制。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具有发源性、根源性、综合性,是在中国古文化当中存在的一个核心观念和首要精神,是中国伦理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阻。《非命下第三十七》

  故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非儒下第三十九》

  君主应该将这种文化延伸下去,选举贤能并且有孝道的人士治国,“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传承与发展孝文化,对治国安邦,发掘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与功效。

  三、当今的意义

  (一)孝心

  孝道,绝不是家庭给予孩子的一种自私。而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己做起,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使我们的责任感与爱情不断的扩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最终总会努力修养到一种大公无私的境界。孝道,正是稳健的步伐,入海的江流。

  墨子主张兼爱之心是孝的基础。这是中国孝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中国发展出来的文化就是一个以“孝”为核心的古文化,对于“孝”的观点还影响着中国人民自身的命运跟方向。中国古文化虽然没有宗教,但是孝道却有着与宗教相当的色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宗教,成为人的思想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对于“孝”,不能单单的指存在于血缘关系之中,孝道是一个更为高尚的社会风气,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父母、兄弟相爱慈孝,对别人的父母、兄弟,要像对待自己家里的亲属和对待自己一样好,这种“孝”消除了血缘上的差别,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

  (二)孝行

  首先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依从、尊敬和感恩。父母是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从落地之初,便无微不至的对子女进行关怀,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孩子稍长,父母就会进行教育,让自己获得在世界生存的能力,所以,孩子要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要回报父母、体贴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孝这时并不是单纯的回赠,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父母相处自己需要保持恭敬的态度,持有和悦的神色;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对于长辈,他们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影响孩子的人生,给孩子很多经验,让孩子们少走很多弯路,要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前辈。社会是由家庭组成,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睦的基础就是父慈子孝,孩子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且要孝顺自己的整个家庭,因为爱是相互的。

  孝要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自己身边的长辈、老人,都要孝顺。对老人的赡养,对老人的关爱,对老人的呵护,都应当是不存私心。这样才符合墨子的孝内涵,才能建设好和谐社会。

  孝行需要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感跟爱心,如今的家庭社会发生了变化,孩子都是一脉单传,从小娇生惯养,处于被溺爱的过程中,所以会变的很自我,宣扬孝道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去体会爱父母是什么滋味,孩子易懂易学易做,并且会感到特别亲切。以此为基础,孩子会慢慢体会出爱同学、爱老师的情感,然后再一步延伸到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从身边最亲密的父母、家人、长辈、老师入手,由近及远、由易及难,能够让孩子真正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中国传统教育以孝道教育为第一步,确实是有其科学、合理的成分。推其原因,是因为它符合人的天性,符合孩子的天性。

  孝道是老人晚年健康、幸福、尊严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如果老人在年老的时候有个孝顺的孩子,那么他会享尽天伦之乐,老人可以安心地颐养天年,经历一生风雨之后更能懂得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宣扬孝道对于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与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墨子对孝的见解,值得参考。天经地义论孝道|《墨子》孝文化的主旨和当代意义

  (孙君恒:武汉科技大学教授)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