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泰山石刻《孝经》考

时间:2019-11-30 20:47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周郢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孝经》石刻之形制,泰山史志中均未载录。据《郎潜纪闻初笔》“至日观峰,见丰碑屹立”之语,应系碑石而非摩崖。

 

  提起《孝经》石刻,首先使人想到的当是唐玄宗御注书的《石台孝经》(今存西安碑林)。但人们尚不一定知悉:在泰山之上,也曾有一方镌有《孝经》章节的碑石。今试对其经镌刻情况及文化背景略作考述。

  泰山镌刻《孝经》之事,见于众多明清学者关于泰山的记述中。如:

  明王思任《观泰山记》:“窥舍身崖,有大人先生以《孝经》作法律,巨书于石。”

  清孔贞瑄《泰山纪胜》:“舍身崖奇险……一先正刻经语其旁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仁人之意哉!”

  根据上述,可知明代曾将《孝经》中部分内容镌之于岱顶之舍身崖。今考:泰山这一《孝经》石刻,实出山东布政司参政分守济南道汪应蛟之手。据《泰山石刻记》所记汪应蛟刻辞云: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不登高,不临深。万历癸巳,岱宗主人汪应蛟书。

  按“身体发肤”一节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经文及注,而“不登高”一节则出自《礼记·曲礼上》。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孝经》,何以刊石泰山,实有独特的文化背景。

  泰山自秦汉以来,便被视为“主生主死”之山。晋之《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命之长短。”民间更广泛流传有汉武帝探策获寿等神异故事。因之,很早便形成在泰山“祈寿”与“祈嗣”的习俗。宋元碧霞元君信仰兴起后,更促进这一信仰风俗的盛行,在民间影响深远。其中为亲祈寿之风更成为“孝道”的一大体现,信众在春日争赴泰山,献呈香烛,向泰山神或碧霞元君为父母亲人祈祷长寿平安。嘉靖朝诗人谢榛便有《送吴君 登岱为亲祈寿》诗:“岱岳初登眺,秦松不可攀。欲将千古色,长比二亲颜。心切支相依,行迟鹤共还。仙童授芝草,灵秀到人间。” 又万历朝首辅张居正《寄山东巡抚杨本庵》中云:“今病虽除,而摁气亏损已甚……揆之生理,尚属艰难。前梦皇上使仆持节往祀一女神,盖欲领神力以祈祐云。窃思女神之贵者莫如泰安之仙妃,今遣小儿持香帛往祀焉。”(《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三)又“万历朝礼部尚书于慎行疾,子于纬往醮于岱”(明·邢侗《于文定公年谱》)。从中均可见当时风俗之一斑。

  这一充满家庭亲情、人伦温馨的“祈寿”风俗,后来因受到佛教等“舍身”观念的浸染(清张奇逢《禁止舍身碑》云:“泰山顶偏东高崖,不知作俑何人,假南朝梁武帝舍身同泰寺之说,立名舍身崖”),竟然走向极端,演变成一系列行为过激且愚昧荒唐的“泰山舍身”。

  关于此类为孝舍身的事件最早的记载见于元代,据《元典章》卷五节《刑部》十九《禁投醮舍身烧死赛愿》云:“皇庆二年正月某日,福建廉访司承奉行台准御史台谘,承奉中书省答付呈据:山东京西道廉访司,申本道封内有东岳泰山,已有皇朝颁降祀典,岁时致祭,殊非细民谄渎之事。今士农工商至于走卒、相扑、俳优、娼妓之徒,不谙礼体,每至三月,多以祈福赛还口愿,废弃生理,敛聚钱物金银器皿,鞍马衣服匹缎,不以远近,四方辐凑,百万余人,连日纷闹。近为刘信酬愿,将伊三载痴儿,抛投醮纸火池,以至伤残骨肉,灭绝天理,聚众别生余事。岳镇海济,圣帝明王,已蒙官破钱物,命有司岁时致祭。民间一切赛祈,并宜禁绝。”

  类似的杀儿寿母惨剧,在后世一再上演。据《明史》卷一三七《任亨泰传》:“日照民江伯儿以母病杀其三岁子祀岱岳。有司以闻。帝怒其灭绝伦理,杖百,戍海南。因命亨泰安旌表孝行事例。亨泰议曰:‘人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有疾则谨其医药。卧冰割股,事非恒经。割股不已,至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杀子。违道伤生,莫此为甚。堕宗绝祀,尤不孝之大者,宜严行戒谕。倘愚昧无知,亦听其所为,不在旌表之例。’诏曰‘可’。”明王弘撰《山志》初集卷三载:“洪武二十七年,青州府日照县民江伯儿,以母病……祷于岱岳,愿母病愈,则杀子以祭。已而母愈,遂杀其三岁子祭。有司以闻,太祖大怒曰:‘父子天伦,百姓无知,乃杀其子,灭绝伦理。’遂捕伯儿,杖之百,谪海南。”

  这种“郭巨埋儿”式的人伦惨祸,虽屡遭当朝的严令禁止,但在市井却传为孝道美谈。元杂剧《小张屠焚儿救母》便是以“刘信案”为素材,对此近代戏曲史家王国维论称:“泰山焚儿还愿,元时乃真有此事,不过剧中易刘信为张屠,又谬悠其事实。元时火葬之风最盛,乃至焚及生人,迷惑之酷竟至于

  此。” 然此事被搬演舞台,誉为至孝纯孝而大力讴歌,实际上这种愚孝观念并非限于刘信一身,而是有着异常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此社会群体心态下,自元至明,泰山舍身之风愈演愈烈,而实施“舍身”的地点也渐渐“锁定”在岱顶舍身崖。弘治《泰安州志》卷一《山川》云:“舍身崖:在岳顶东南,峭壁直下约千丈余,四方愚民惑于不经之说,多于此舍身。”明《泰山志》卷一《山川》云:“舍身崖、其北联属日观峰下,余三面崖壁,陡削数百仞,其上平,广半亩许,中有石凸起丈许,岳之奇胜处也。愚民往往舍身投崖,徼轮回之福。”泰山从一座神府仙闾,竟一变而成为阴森恐怖的“自杀之山” 。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