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历代孝论 > 正文

天经地义论孝道|孝为仁之本孝为“五常”根

时间:2019-11-30 20:45     来源:天经地义论孝道     作者:骆承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论语》第一篇紧随“学而时习之”之后的第二章便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第一篇紧随“学而时习之”之后的第二章便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的高足、后世“十二哲”之一的有若,代孔子立言,说起一个君子首先要务本。有了“本”,才能衍生出一切“道”。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孔子一再提倡“仁”,而孝悌却是仁的“本”。这句话把孝悌提到人际关系的最高度,为古往今来对孝道肯定的代表语言。对此,试作如下分析:

  一、孔子“孝为仁本”的多方辐射

  “仁”字,是孔子最常说的字眼,《论语》中出现过109次。为什么叫“仁”?孔子对弟子有不同的回答,目的是依据他们各自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仁”为中心,可以由低层向高层辐射,由里层向外层辐射,用更多的道德概念对“仁”进行诠释。

  (一)由低层向高层辐射,约有三层,即:封建的人道主义、积极的奋斗精神、高尚的世界观

  奴隶社会中,广大奴隶不被当作人,孔子发现人、重视人、尊重人、爱护人,施惠于人,都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是一个人本性的流露,是一个人道德的升华。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被奉为“黄金规律”,孔子也成为历史上最懂仁爱、最讲仁爱、最有仁德的人。“士不可不弘毅”(《论语·泰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之说,又体现一种积极的、奋发的、忘我的精神。一个仁者,要勤于事,多干事,说实话,干实事,积极入世,努力治世,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仁”是孔子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体现一个人最高水平的试金石。“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舍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在行仁与保命两者抉择时,一个仁者可“杀身”以“成仁”,而不是苟且偷生违背仁。

  这三个层次的基础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个人通过学习,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后,从最近处做起,才能在社会上爱人、奋发、守仁。这个基础便是在家中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态度,即对父母应“孝”,兄弟姐妹之间应“悌”。

  (二)由内层向外层辐射:可分四层,即孝悌、忠信、仁民、爱物

  “孝悌”是从家庭内做起,“忠信”即走向社会。孝道来自古代的宗法制。天子为大宗,诸侯、大夫……为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其国内的大夫、士……为小宗。在小家庭内对父母尽孝,在大“家”内对宗主尽忠。因此,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扩大。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一个问题,即遇到父丧,同时遇到国丧,应服从那个?老子明确回答:应把国丧放到前面。一个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接触到社会上各种人。在待人接物时,要讲诚信,才能换取别人诚信。一个人只有在家孝悌,才能对朋友诚信。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孝,对兄弟都不悌,对朋友就不会讲诚信。生意上的交往也要诚信,这也应以孝悌为基础。孝悌之人走出家庭,迈向社会,讲求忠信。一旦当政有了权,从政治国时,就要有一种“仁民”的胸怀。《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说一个人“明明德”,修养好,做到“内圣”后,下一步就要做到“外王”,即服务社会。在社会上做事时,要亲民、爱民、利民、施惠于民,即以仁爱之心对民,以仁爱之心处理天下的事务。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主张把别人的老人当作自己的老人,把别人的子女当作自己的子女,广泛地对民施惠,正是孝的扩大,孝的延续。这一思想,不但在社会上伸延、适用,用到自然界,也是同样的道理。且不说老子“道法自然”之说,我国古代儒学大师们,从来对自然界是十分重视、尊重的。《周易》之中也大讲阴阳,大说自然界的规律,要人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孔子盛赞“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相信自然界在不断变化,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自己通过学习,逐渐“知天命”,就是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人类社会上的规律。一个能很好地执行孝悌的人,对朋友好,对国家好,对百姓好,当然也会对自然界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爱物”。

  孔子及儒家的“仁”,是协调社会上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表现在上、中、下三个方面。对上、对君、父、师、长辈、上级,应忠、孝、恭、敬;对平级、对兄弟姐妹、同学、同事、朋友,应信、义、敦、睦;对下,即对子女、弟子、臣民,应宽、厚、慈、惠。这一切大德良能的基础,正是一个人在家庭中谨遵人间伦理、恪尽孝悌的结果。如果此人在家不孝悌,对国家、国君不可能忠,对老人、长辈不会恭敬。如果此人在家不孝悌,在社会上对别人也不会守信用,不能倡正义,不会对人敦厚,不会和合乡里。如果此人在家不孝悌,对职位比自己低的人也做不到宽恕、厚道、仁慈、施惠。总之,一个在家不孝悌的人,就不能运用“仁”这一品德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这恰好说明孝悌是“仁”的基础,为“仁”之本。

  一个“仁”字,在孔子思想中提到相当的高度,普遍予以运用,但它却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不是,“中庸”也不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一次国际会上明确地提出《孔子的思想核心——和》。因为“礼”“仁”及“中庸”分别是人们在社会上的各种规定、制度及协调手段、做事程度,都不是孔子做事要达到的愿望和目的。只有“和”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因为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愿做好,即有和的愿望,最后做成了,即达到了和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在工作进行中多人的合作、配合。除进行时多方力量、各种因素配合以外,还有当你工作时所享受到此前千万人精神的、物质上的成果,只有各种因素配合起来才能把事情做好。孔子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和谐、稳定的学问,孔子的“和”与以孝悌为代表的最早的最基础的家庭稳定之说又是密不可分的。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