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孝义 > 慈孝资讯 > 正文

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农村还保留几分?

时间:2020-03-01 14:16     来源:华藏海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中国孝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现如今社会,特别是在农村,传统孝文化正在慢慢沦陷。传统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中国孝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现如今社会,特别是在农村,传统孝文化正在慢慢沦陷。传统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传统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

  目前,我国农村在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能够负担老人的能力降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自生活,家庭养老观念发生变化;现代价值观的变化对传统伦理道德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这主要表现在:

  1、传统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尊老敬老养老观念淡化。

  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独立意识增强出现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造成了农村一些青年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等不道德思想在农村青年中滋长,传统孝道观极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当代农村青年中日渐淡化。有了不敬不养的心理,在行动上就体现得自私自利。近年来,农村小家庭大量出现而且有发展的趋势,家庭纽带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变得松弛。迅速的社会变革促使父母传授给他们的东西在他们成家立业时已变得毫无用处。老年人信奉的那一套被年轻人摒弃,两代人鸿沟拉开。“代际差”使他们与父母难有共同语言,与同龄人的交往胜过父母。与父母疏远使养老尽孝观念淡化。

  2、传统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淡化。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便是“孝”,有“天下孝为先”的说法,尊老、敬老、养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然而人类发展呈现出淡化血缘关系的趋势,人们日趋选择的人际关系,如爱人、朋友、同志等,而对父母、兄弟、姊妹等亲属,非个人选择的血缘关系则越来越持淡化的态度,从而造成家庭伦理道德淡化。当前农村家庭伦理道德淡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子女不尽敬养父母的义务。二是兄弟为争夺家庭财产反目为仇,甚至大打出手。三是夫妻之间不能相敬如宾。这些家庭伦理道德的淡化影响了农村养老的质量,影响着农村的道德风貌。

  3、传统孝文化在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义务。然而在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好,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很突出,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一是拒付赡养费。主要是老人与子女、儿媳间存在种种矛盾,长期无法解决,致使子女对老人产生怨气,心中产生了不弄清事非就不给赡养费的想法。二是虐待老人。被赡养人因无经济来源,又无劳动能力,一切衣食住行全靠子女来照顾,久而久之,子女把老人当成了负担,但迫于舆论压力,对老人欲撵不能、欲留不愿,于是经常指桑骂槐,故意惹老人生气。三是子女间互相推诿。有的子女嫌弃老人,宁愿掏赡养费也不愿接纳、侍奉老人,推来推去,无人接收,便将老人撵出门外,放弃赡养老人的责任。四是逼老刮老。逼老:就是农村子女不顾父母的困难,借结婚之机,要求父母大操大办,为其成家立业。刮老:农村子女对老年父母“白吃、白拿、白要、白甩”。“白吃”:就是子女逢年过节时在老年那里白吃白喝;“白拿”:就是把父母家当作自选商店,缺啥拿啥:“白要”:农村子女就是随时开口向父母要钱要物,理直气壮,毫无愧色;“白甩”:农村子女外出或农忙时把孩子甩给父母照看,不交饭钱或交得很少。五是侵犯老人合法权益。农村有的子女素质低,任意地干涉老人的合法权益,如“干涉老人再婚”、“占夺老年父母财产和住房”等等。子女上述不尽赡养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老人的正常生活,严重侵犯了老人的正当权益。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农村还保留几分?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